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理论与启示(1)

2014-05-04 01:0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理论与启示(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本文从国际视角出发剖析了国有银行本身所导致的弊

摘要:本文从国际视角出发剖析了国有银行本身所导致的弊端以及需要进行产权改革的根源,指出了当前两种关于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缺陷,并认为两者之争实质上是银行产权改革的内因与外因之争。文章认为银行产权改革是势在必行,但必须要在考虑既有约束的条件下审慎进行,如果无视这些现实,极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因此,在银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和完善一国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水平,惟有如此,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银行产权;产权改革


  一、引言
  在WTO下,银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关于银行业的改革,在国内基本可分为两派:一是银行产权改革论。这一理论的赞同者众多,其中易纲明确提出银行的竞争优势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这正是中国银行业所缺乏的,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产权改革。刘伟则指出中国改革的侧重点不能从行业结构的调整为起点,而是相反,要充分利用进入WTO的过渡期,坚决地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二是银行产权改革无关论。这一理论主要以郎咸平为代表,他认为外商银行的引入无法改善中国内地银行的经营绩效,因此要解决银行的经营低效和坏账问题,不能靠引进国外金融机构,而需要进行整体经济质素的改进,银行业绩与产权无关,并认为银行改革是一个次于经济改革的课题,而且和产权结构无关,绝对没有可能在一个不良的经济体系素质下先行改革银行。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存在信贷市场失灵问题,对银行产权改革产生置疑。总之,学术界围绕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二、产权改革的原因分析
  诺思提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产权作为制度的核心内容具有无可替代的激励功能,它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激励决策者作出合理的决策,采用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从而能使组织在高效率的状态运行,所以说产权界定清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就“产权无关论”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产权作为市场运行的基础,可能是该学者仅仅把产权理解为财产的所有权。其次,该理论没有把握好产权与公司治理的内部逻辑,应当说正是产权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绩效。再次,该理论存在分析方法上的错误,也没有证实是否存在着产权无关的可行区间,而中国显然处于端点处,同时也没有考虑各国的具体国情的差异。最后,该理论混淆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而银行业改革与整体经济素质的改进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呢?总之,产权无关论是站不住脚的。而国内学术界所热衷的“产权改革论”,尽管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但没有把银行产权改革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从银行自身出发就产权论产权,即仅从事物的内因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制约产权改革效果的现有制度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外在因素,因而让“产权无关论”乘虚而入。有的学者还从银行脆弱性和信贷市场失灵的角度否定产权改革,则是对市场与政府监管的各自功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的国有产权普遍存在,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制更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有控股银行占银行体系总资产比重超过50%。针对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当前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以Gerschenkron为代表的发展型观点;二是以Kornai、Shleifer与Vishny为代表的政治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政府拥有银行产权有助于促进政府目标,但是前者认为这种产权安排有利于政府集中储蓄并投向战略性长期项目,通过这种融资,政府克服了破坏私人资本市场的制度失灵,从而通过产生总需求和其他外部性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后者认为国有银行能够使政府为无效但政治上需要的项目融资。然而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国有制既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发展与稳定,也有损于经济增长,根据Barth、Caprio和Levine(2001)的研究得出,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以下的缺陷:(1)通过降低竞争性。更高的国有制倾向于导致更高的存贷利差、更少的私营部门信贷、证券交易活动不足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不足。(2)限制信贷市场准入。(3)提高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同时他们证明了国有产权对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在激励机制方面,在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市场对良好的信息结构和其他金融基础设施需求不足,因而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在银行业的宏观层面上,Barth、Caprio和Levine发现在银行国有产权高的国家,市场监控显著弱化,同时政府的监管也面临着激励机制的冲突。就银行的微观层次而言,国有银行的真正所有者缺失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扭曲,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低效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国有银行倾向于压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提高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及其成本,同时造成银行自身的不良业绩和高度的脆弱性,因而要进行国有产权的改革。这一理论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正在出售国有银行产权的行为相一致的。我们国家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就验证了这一观点,由此我们认为产权改革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产权改革的约束条件
  如果独立地仅从银行产权改革还是不够的,同时必须认识银行产权改革的约束条件,并在实践中加以关注,方能使产权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1. 银行产权改革面临政治上的约束。金融部门中的特定利益集团与政治舞台的关系往往非常密切,原因很简单,“金融意味着钱”,银行国有制毕竟可以频繁地为政府财政赤字提供便利地融资,又可以充分利用储蓄实现政府既定的社会目标,正像前文所提到的银行国有产权的“发展型”和“政治型”理论。同时银行国有制也是一种政治性馈赠资源。许多国家,银行产权的改革是令人失望的,大型国有银行占据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行政管理和软约束后,很难进行重组和产权改革。这也正是“产权无关论”能够得到我们国内许多人认可的根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金融创新下的银行监管实践探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