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研究(
2016-06-06 01:0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信贷退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风险—收益对称原则
[摘 要]信贷退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二是成本—收益均衡原则。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能够较好地掌控风险的时期是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判断何时为最佳退出时机必须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信用等级和财务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信贷进入的行业、区域、企业以及信贷产品制定相应的退出策略。信贷退出路径包括直接退出和间接退出,商业银行应首先考虑间接退出。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转换观念,建立行业信贷分析预警退出机制、区域信贷退出机制、客户退出机制、信贷退出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经济转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退出,信贷退出策略,信贷退出路径 中国新一轮银行业改革正在稳步推进,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对中行、建行和工行进行注资和财务重组,实行股份制改造。无论是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还是上市,银行业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如何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如何使资产持续稳定地保值、增值?我们认为,关键是在确保新增贷款投放准确的同时抓好信贷退出。信贷退出广义上是指在信贷资金运动过程中,银行根据贷款合同按时收回贷款本金及利息的经济行为, 即贷款到期收回;狭义上是指当银行信贷员根据相关信息和技术手段,发现企业出现显现或潜在的信贷风险时,为降低信贷资产风险,提高风险掌控力,主动或被动地按期或提前收回贷款本息。本文主要是从狭义方面探讨信贷退出问题。 一、信贷退出的原则、标准和时机 (一)信贷退出的原则 1.信贷退出的一般原则。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高风险的特殊企业,其风险载体之一就是信贷。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信贷退出要服从于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决策过程来看,信贷退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如果信贷资金面临的风险损失小于其预期收益,则不考虑信贷退出,反之,则考虑信贷退出;二是成本—收益均衡原则,在决定采用信贷退出策略后比原则就成为信贷退出的依据。一般来说,信贷退出成本主要是信息收集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和潜在成本等,信贷退出的收益是事实收益、机会收益和潜在收益。如果退出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成本,则退出是有利的,反之则不利。 2.信贷退出的具体原则。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风险大小、边际回报率高低和银行自身风险偏好等,可将退出客户分为全部退出、部分退出、逐步退出和预备退出4类。退出客户类型不同,相应的退出原则也不同:(1)对于全部退出企业,应强调退出的坚决性和迫切性,以压缩到零为目标;清收到零后,除办理低风险信贷特殊业务外,其余一般信贷关系永久终止。(2)对于部分退出企业,应着重把握和控制退出主动权,根据授信测算结果确定退出计划、退出节奏和力度,以降低退出成本。(3)对于逐步退出企业,应强调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向低风险业务品种倾斜的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要通过改善业务品种、担保方式来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牢牢把握退出主动权,控制好退出节奏,为全面或部分退出做准备。(4)对于预备退出企业,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变化、资金的流向与流量变化和融资变化等,由于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辨证看待,做到进入有度、退出及时,体现灵活的进退策略。 (二)信贷退出的判断标准 制定信贷退出的判断标准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银行要考虑自身的风险偏好,一般来说,稳健性要求较高的银行,退出标准较高,经营风险就会较小,相对盈利空间减少;盈利性为目的的银行,退出标准相对较低,经营风险就会较大。另一方面,银行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成熟度、产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全球经济周期、区域信用环境等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从微观上分析行业的进入壁垒、企业产品的供求集中度、产品盈亏平衡点、产品可替代性及财务状况等,确定信贷退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只要符合表1中两个以上定性或定量标准,就应对相应的企业实施信贷退出。

(三)信贷退出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能够较好地掌控风险的时期。从企业或行业生命周期来看,企业或行业退出时机的最佳点是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银行在确定信贷退出时机时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不能采用统一、固定的方法。要遵循现代决策理论,即现实中无最优决策,但可用令人满意的决策替代最优化决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决策结果,实现向最优化决策的逼近。所以,银行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把握退出时机。一旦发现企业有潜在经营风险,就应控制融资总量,实施信贷退出,保证信贷退出及时和科学。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从宏观角度来说,信贷退出首先要把握的是行业及其特征。行业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任何行业可以分为周期性、保持性和成长性三类,每类行业与经济周期变化大小不一。商业银行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根据自己的信贷目标、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金使用的期限结构,决定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积极支持;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支持;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是银行确定信贷最佳进退时期的重要依据。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也随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结果是衰退产业的经济规模持续收缩,投入增加但产出下降,边际利润减少,其平均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多余的生产要素资源通过市场重新配置,没有得到配置的资源成为损失。因此,银行要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时、准确地预测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变化,确定应该退出的衰退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贷款退出,以减少信贷风险。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选择最佳退出时机。企业生命周期包括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4个阶段。目前银行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出现资产负债率攀升、现金流逐步下降、财务状况日益恶化等明显问题的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信贷退出难度较大,银行往往采取贷款重组、再融资、依法清收等消极被动的退出措施,结果是效果不显著,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从企业的现金流量来看,现金流随企业生命周期变动而由小变多,再由多变少,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信贷风险大小变化与之完全匹配,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因此,一方面,在企业由盛转衰的时候银行应该有选择地主动退出部分或全部信贷市场;另一方面,如果是“夕阳行业”中的非“龙头”企业,则尽管企业财务指标尚可,并且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银行也应逐步退出。 4.准确把握产品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与其他生命周期一样,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产品引入期和市场成长期,资金流由小到大,逐步扩张;在产品成熟期,资金流比较稳定,增减幅度不大;在产品衰退期,资金流开始缓慢下降,规模逐步缩小。因此,对于处于上升通道行业的企业,如果其产品处于投入期,就应适度支持;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前段要大力支持;在成熟期的后段要适时退出;在衰退期应果断退出。 5.准确把握信用等级和财务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目前,银行的普遍做法是,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财务状况的变化等确定是否退出。由于信用等级相同的企业其信贷资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可能不同,如果信用等级是由好变坏,则其贷款潜在风险就会大于信用等级由坏变好的企业。因此,信贷退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少应该对其近3年的信用记录、市场占比、财务状况变化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予以足够的关注。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技术、管理、经营等状况的具体体现。企业经营涉及管理、技术、资本、营销等诸多方面,其最终效果体现在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上,所以,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有关重要指标的趋势分析,可以确定信贷进退策略,如果企业信用等级、利润、现金流量、市场占比、产品开发能力等呈下降趋势,则将企业列入退出之列,银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对于规模扩张速度过快的企业,应特别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二、信贷退出的策略和路径 (一)信贷退出策略——理论层面分析 1.行业信贷退出策略。行业退出包括行业本身和行业内企业的信贷退出两个层面,其退出策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行业周期性授信控制。银行通过分析行业存贷款边际贡献率、存贷款依存度和其他相关的市场化指标,评价并判别该行业处于哪一个周期阶段,制订出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每一时期该行业信贷准入、控制、退出的授信标准,指标要以定量为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每半年调整一次,最后使所有行业信贷市场准入、退出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如果存贷款边际收益等于或小于存贷款边际成本,或存贷款依存度下降,说明该行业可能正处于转型期或已进入衰退期,银行要减少授信,逐步整体退出,从总体上控制贷款风险。二是对行业的实时定量分析。银行要广泛收集有关行业销售、赢利、贷款利息清偿、技术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生产经营等要素变化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实时进行定量动态分析,对行业某个周期性阶段进行刚性授信,逐步整体地从这类行业中退出。三是要正确分析、评价行业的风险程度,对不同风险行业实行不同的进退策略,如表2所示。对于同样的优质客户,首先选择低风险行业的优质客户群,其次再选择风险较高行业的优质客户,也即行业相同,看客户经营水平,优秀客户看行业风险状况。信贷退出时,对于同一行业,优先退出劣质客户。四是充分依托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对行业信贷风险适时提出风险预警综合分析报告,优化信贷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