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需求变动(1)
2016-12-01 01:2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需求变动(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支付系统的主要发展阶段、超额准备金需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支付系统的主要发展阶段、超额准备金需求变动的理论基础及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支付系统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降低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提高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的敏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影响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
[关键词]支付系统,超额准备金,需求下降 一、我国支付系统发展简介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 Non-local Funds Transfer 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 National 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China’s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手工联行系统采用电汇或信汇方式在发起行和接收行之间直接交换支付工具。电子联行系统是指人民银行中具有电子联行行号的行与行之间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异地资金划拨的账务往来,但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凭证传递仍采用手工方式,通过票据交换员传递交换,在人民银行内部又要对每笔业务进行核对密押,经过两次逐笔录入复核等手工处理环节,从而形成中间快、两头慢、“天上三秒,地下三天”的局面。即使在电子联行“天地对接”时期,由于各商业银行的行内系统建设没有实现全面联通,且“天地对接”由各省分别实施,缺乏统一标准,仍存在平均一天的在途资金。事实上,在手工联行和电子联行时期都有大量在途资金积压在支付系统中。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清算账户管理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持系统。其中大额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和异地的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贷记支付业务和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 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大额支付系统具有较全面的流动性管理功能,提供自动质押融资机制、设置清算窗口等系统功能。 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理论基础 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理论分析最初建立在Baumol(1952)和Tobin(1956)的存货模型基础上。该模型假设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支付未来的一系列可预见交易。超额准备金的持有虽然使商业银行放弃将资金投放在具有较高收益率的投资工具上,但也减少了当缺乏清算资金时,将投资工具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根据存货模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为:
其中凡是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C是每次将投资工具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了是预计每年的交易量;rb是投资工具利率;rR是超额准备金的利率。 Poole(1968)把货币市场因素引入到准备金需求模型中,并假设银行要么通过隔夜市场调整其准备金水平,要么向央行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Poole(1%8)模型实际上是解决商业银行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流动资金在准备金和隔夜拆借市场之间分配。根据Poole(1968)模型,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将减少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后续的超额准备金需求分析则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其中Oliver(1971)、Frenkel和Jovanovic(1980)、Miller和Orr(1996)的模型考虑了商业银行净支出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原因不仅仅是交易动机,更重要的是预防支出的不确定性(即预防动机)。在预防动机的假设下,如果客户提取存款的规模、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商业银行应持有较高的超额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