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效应评价及规制(

2017-08-07 01:4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效应评价及规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效应的评价     在中国
一、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效应的评价  
  在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银行通过竞争效应提高了市场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价格、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步伐、增加了可获得的金融服务的数量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同时通过外国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对国内银行的示范作用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更紧密地与中国经济的融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减缓了经济周期波动,带来了审慎有效的内控制度,从而促进了中国金融稳定。同时,外国银行的进入带来了较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贷结构不平衡,以及制定适宜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加大。目前学术界对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效应评价过于极端,因此需要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加以澄清,从而通过制定适宜的外国银行规制政策,更好地发挥外国银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效应,降低其消极影响,最终提高我国国民福利。
  
  (一)外国银行进入不是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和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ChuaHak Bin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部门FDI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在本质上,亚洲金融危机与该地区的银行自由化没有关联,仅与不适当的资本账户自由化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有很大关系。在东亚金融危机前,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外国银行占国内金融资产和存款的比重很低(1990-1996年外国银行在泰国和印尼占有的银行资产平均份额分别为62%和105%),但是这两个国家都是遭受危机最严重的国家,相反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东亚国家中外国银行比重最高的国家(1990-1997年外国银行在新加坡占有的银行资产份额平均为467%),但遭受金融危机的程度最轻。恰恰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配合资本项目谨慎管理,普遍采取了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本国银行服务市场,这些国家的银行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竞争力也得以提升。因此,只要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战略步骤,适时地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银行施以有效合理的审慎监管,配合积极的对外国银行外债管理、资本流动、国外投资等方面的资本项目管理,是不会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外国银行进入不会造成内资银行市场份额严重下滑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经验看,外国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批发业务市场结构影响较大,而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结构影响很小,对后者而言,东道国银行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零售业务的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本地化程度要求较高。以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欧盟市场为例,欧盟内部银行服务一体化体现为批发业务一体化程度高,零售业务一体化程度低,零售业务的绝大部分仍由本地银行提供。相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具有熟悉本土企业的信用背景和经营能力等信息的相对优势。虽然外资银行在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和业务创新上占有优势,但是,中资银行在网点设置、人民币业务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在银企关系、社会认同方面也占有较大优势,这是中资银行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保障。
  
  (三)外国银行不会危及中国金融安全
  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趋势,它有助于促进中国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内容之一,不但不会危及中国金融安全,相反还是促进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目前有两种认识认为外国银行进入会严重影响到中国金融安全:第一,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向外国投资者转让股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第二,外国银行大举进入中国造成金融控制权的丧失。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外资收购国内银行部分股权与资产流失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没有直接关系,资产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出售也可能造成资产流失,关键是有没有一套衡量和反应企业资产真实价值的定价机制以及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平进入的资本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中有比较完善的对企业(银行)资产进行估价的市场化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售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做到市场化定价,并不会造成资产价值流失,所不同的是资产对外资出售还是对内资企业出售的问题而已。因此,很多人以资产流失为由认为中方利益受到侵害而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认为外国银行进入可能造成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原有市场垄断者的优势地位削弱和对市场的控制权的丧失,与政府监管的控制权没有关联。在开放银行服务市场的过程中,伴随垄断者市场优势地位的丧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银行业利润的不断降低和银行服务提供者成本的迅速降低,从而会使社会总福利水平大大提高。在以离岸金融市场为主的国家,外国金融机构资产占比都很高,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监管体系也最完善。所以认为外国银行进入会危及中国金融安全是一种过分悲观的观点。
上一篇: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