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与开放背景下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理论与
2017-08-19 03:5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转轨与开放背景下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理论与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本文从外汇市场 发展 的角度, 分析 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
摘要:本文从外汇市场 发展 的角度, 分析 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 外汇市场的萌芽、发展和完善,分析了中国外汇市场的 理论 与政策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外汇市场始终与中国开放型市场 经济 的建立和完善进程紧密相连。作者认为从改革与开放的大背景下把握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对于理解中国外汇市场的萌芽、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史,外汇市场,开放经济,市场化与规范化。
外汇市场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产物。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会形成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收付关系,从而产生了进行外汇交易、建立外汇市场的客观需要。从外汇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的萌芽、发展和完善,始终与中国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进程紧密相连。从改革与开放的大背景下把握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分析其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对于理解中国外汇市场的萌芽、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上说,外汇市场是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交易 网络 ,其存在的前提是外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即拥有外汇的卖者和买者,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出售给国家,一切外汇支出都要由国家计划安排,因而不存在外汇的买者和卖者,也就不存在外汇市场,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虽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外贸的国家垄断体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外汇收支数额不大的情况下保证外汇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必然要求。而外汇市场从萌芽到逐步完善,也正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改革开放的探索与中国外汇市场的萌芽:外汇调剂市场阶段(1980-1993年)
1978年12月18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大转折点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推进对外开放、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入探索实施阶段,客观上为外汇市场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历史 地看,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满足了当时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需要,对于整个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严格来说,外汇调剂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只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外汇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只能说是一种外汇市场的萌芽。由于客观经济环境的限制和外汇调剂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外汇调剂市场所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政计划调度外汇降低了外汇资源的配置效率;严格的管制难以调动创汇单位扩大外汇收入的积极性,也使我国长期难以改变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外汇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使 企业 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进行经营活动,应变能力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容易扭曲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等等。随着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些缺陷的存在日益制约着外汇市场自身的发育,从而在客观上为外汇调剂市场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向比较规范的外汇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一)外汇调剂市场的萌芽与起步(1980-1985年)
随着改革开放探索的不断深入,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阻碍了外汇资源的灵活调剂和出口企业出口创汇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造成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在这一条件下,为调动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并配合外贸体制改革,国务院与1979年8月13日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 问题 的规定》,并制定了《出口商品外汇留成试行办法》,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和保证重点适用的同时,实行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留成办法。所谓外汇留成是指出口企业将出口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后,国家按规定比例给予出口企业的地方外汇留成额度,用汇时,用汇单位用人民币配以额度,按国家规定的外汇牌价购买外汇。外汇留成制度的推行,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效地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外汇留成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外汇额度与实际外汇资源分离,形成外汇供给和外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如有的企业有外汇留成却并不需要使用外汇,有的企业需要使用外汇却没有外汇留成额度,国家计委常常不能予以安排满足。这种供求的脱节对外汇调剂市场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需求。1980年10月中国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调剂外汇暂行计划》,中国银行开始在北京、上海等12个大中城市办理外汇调剂业务,有偿转让外汇资源的使用权,中国外汇调剂市场开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