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模式对我国中小板块上市公司的启示(1)
2017-08-21 05:4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美、日模式对我国中小板块上市公司的启示(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中小板块市场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成立的有中国
[摘 要] 中小板块市场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成立的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它的发展趋势不仅关系到已上市的中小企业的命运,而且事关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将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相联系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与日本都是私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对美国和日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资本市场、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差别,以便为中小板块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融资结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中小板块
一、美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美国企业融资结构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广泛而分散的个人财产关系基础上呈现出高度分散的股权。据统计,美国的个人股东数量在20世纪中后期激增,1952年为649万人,1975年为2520万人,1982年为3200万人,如果加上间接持股人数则达到了1.33亿人,超过了美国总人口的50%。表1揭示了美国股票持有者的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国内个人持股比例高达59.5%,机构持股比例为37.4%。从1965年到1973年美国国内个人持股增长了12%,机构持股增长了66%,而且持股机构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以非保险型年金(9.8%)、修切尔基金(4.7%)、个人信托基金(10.4%)占据相对较大的比例。到1980年机构持股比例为35.8%,1997年机构持股比例上升到48.8%,机构持有的总资产上升为6197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它在每个公司股份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导致它会持有多个公司的股份,并且美国法律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也有限制。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美国企业以证券融资为主的外部融资的特点,促成了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便利的交易方式,从而为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同时,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法庭、兼并者与杠杆收购合伙人等机构也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相应的监督和控制。从融资方式结构的角度来看,美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以证券融资为主导致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小,银行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有限,银行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一种商业式的关系。其次,在美国企业中,董事会多数成员是由高层经理或他们举荐的人选担任,他们不愿或无法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致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最后,通过外部市场和敌意收购兼并来控制企业会导致经理层的短期行为。同时,并购行为本身的成本和对社会的震荡也比较高。
二、日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日本企业在股权结构上的特点在于企业法人交叉持股和较高比例的金融机构持股以及较低比例的个人持股。表2揭示了日本企业战后持股比例的变化。
从表2可以发现,1949-1984年间,个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从69.1%下降为26.3%,法人持股比例则从15.5%上升为67.6%。外国人(法人和自然人之和)持股比例仅从1965年的1.8%上升为1984年的6.1%。在日本,较低的个人持股比例不但减轻了企业派发股息的压力,以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积累的能力,而且个人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影响力较弱,为董事会成员的内生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日本,法人持股的最大特点是相互持股。不同的工商企业之间、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这些相互持股的企业形成众多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企业集团。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呈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三位一体式的纵向治理模式。日本企业治理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主银行制,主银行制通过持股、贷款安排等控制和监督一个集团内的公司,通常母公司或主银行会对子公司或持股较多的公司派出主要负责人以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