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制度缺陷(2)
2017-08-25 06:30
导读: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是否有效、完全、正确地反映市场信息,并以此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没有有效
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是否有效、完全、正确地反映市场信息,并以此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没有有效运行效率,定价效率也就难以达到。假如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证券价格的人为操纵、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对潜伏投资者市场的准人限制等因素,那么,这样的市场运行肯定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与此相对应,这样的市场必然导致证券市场错误的定价和稀缺资金的逆配置。而错误的标价必然导致资本错误地分配到生产效率相对较差的企业或行业,并终极进步效率较高企业的资金本钱。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实质就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指证券市场通过对证券价格的定价,使证券市场的收益率即是厂商和储蓄者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稀缺的储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有效率的生产性投资上。市场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反映了与证券定价相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就是说,证券的有关信息会很快地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在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价格充分和瞬时地反映着所有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证券价格是资本配置的正确信号,不存在使投资者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均匀收益率现象;它只能使投资者收益率与市场均匀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小的随机差异,并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包含在交易用度之中。
尽管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很多人所推崇并得到相当部分的实证支持,但在现实中这一理论仍然面临很多矛盾与困难。按照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市场有效性本身就是证券市场效率。由于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信息机制,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按照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则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但是,这能否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我们以为,这种简单判定是值得商榷的,单纯用市场有效性理论难以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做出公道性解释。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一重涵义,即资源动员能力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的十年期间发挥了强有效的资源动员功能,实现了传统经济下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有力切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二重涵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机制与信息传导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成为证券市场低效率的主要体现。所以,证券市场效率的度量不能简单地视为市场有效性,还必须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考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证券市场低效率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1.前人的研究:市场有效性的视角。
如前所述,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题目,已经进进我国理论界的研究视野。但目前学术界对证券市场低效率的研究,是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视角进行验证分析的。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育不全,学术界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股票市场的检验。
早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学术界就开始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考察,指出“上海及全国的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其作用力度必定有限”,证券市场效用“主要表现在筹集资金的单功能方面,对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企业治理、进步效益等方面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市场的结构性因素所致”,例如处于发育阶段的股 票市场的弱小性与单薄性;非均衡的供求关系,法规与治理的探索性等原因。这种非有效阔别竞争状态的股票市场,极轻易导致市场信息传递的结构性与技术性阻碍,从而少数市场信息操纵者可能以牺牲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利益,长期地获取逾额利润,而扭曲的财富再分配则会进一步恶化市场运作机制并加剧股价波动。在此基础上,俞乔提出了政府干预不完善市场的公道性,即当市场运行并不具备有效性,信息传递存在极大阻碍和代价时(市场结构阔别完全竞争状况,存在不同形式的“垄断信息”),资源分配则并非最优,政府的市场干预便具备了公道的经济学基础。吴世农则提出,“证券市场效率一般指的是证券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即证券市场能否将资金分配到最能有效使用资金的企业,”“证券市场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和流速、交易透明度和规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证券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检验证券价格得出中国证券市场在特定阶段符合弱型有效的结论。陈小悦(1998)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的角度出发,验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尚未及时反映所有的公然信息,实证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但未达到半强有效。王开国(2001)在考察中国证券市场效率题目时指出,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在于信息传递能力与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