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下)(6)
2017-08-27 02:59
导读:其次,产品积存,没卖出往,说明就这些产品来说没有交易发生,即没有货币中介的交易,也没发生由企业间债务为中介的交易,也就根本没有引起什么企
其次,产品积存,没卖出往,说明就这些产品来说没有交易发生,即没有货币中介的交易,也没发生由企业间债务为中介的交易,也就根本没有引起什么企业间债务的增长。“下游企业”在“最下游企业”拖欠债务而没有购买“上游企业”的产品,是由于“最下游企业”缺乏购买手段,既没有货币,也无法再用制造企业间债务实现购买,总之是由于有人盲陌生产,又没发生企业间的债务,才形成了库存积存,而不是相反,是库存积存导致了企业间债务。
有的企业产品老化,没有市场,但又继续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结果是产品积存,欠的债还不上。这种“坏债”,当然是经济当中的一种微观的或结构性的隐患(只能用停产、破产、改革等方式解决)。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也要分析一下:第一,这些企业在经济高涨时期卖得出东西,而现在卖不出往,这是由于宏观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第二,假设这些企?quot;改好了“,生产对路了,产品卖出往了,假如经济的总体规模没有变,总需求还是那么大,那么人们买了这个企业的东西,一定少买了另一些企业的东西,这个企业不欠帐了,另一些企业却会增加欠债。这说明,微观的”生产不对路“题目、市场竞争题目,与宏观的总需求缩减题目是不同的,是可以分别加以分析的,也是需要由不同的对策加以解决的。
当库存积存发生,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有钱来买东西“?就微观题目或结构题目来说,是由于产品”不对路“或质量太差而没人要;就宏观题目来说,则是由于人们缺乏购买手段,或是缺乏货币,或是无法继续增加企业间债务(不能?quot;赊卖”),而不存在相反的因果关系。就宏观题目而言,是“资金紧张”(这件事的发生可以是由于必要的紧缩政策)引起“库存积存”和“企业拖欠”这两个后果,而不是相反;同时,也不是“库存积存”引起“企业拖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五、各种“清欠”方式及其效果
5.1 我们面临的特殊题目
企业间债务不能无止境地扩大下往,题目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了如何解决的题目。
假如企业是“预算硬约束”的,自己的债务要由自己负责,还不上债要受到社会的制裁,直至破产倒闭,由债权人对其进行清偿或强迫还债。那么,一方面,企业间债务的极限会很快达到,另一方面 ,企业间自己会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偿债,因而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一种企业间自己自动或***清债的机制。企业清债的措施包括:第一,减少自己本来的资金储备?quot;闲置资金“;第二,出售或抵押一部分自有资产,包括拍卖一部分别人欠它的债务或自己欠人的债务(这需要存在一个贸易票据交易机制,而卖出债务的价格显然要依当时的经济形势与企业的市场远景、还债能力等所决定而打一折扣)。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债务长期不还的终极后果便是破产,这当然是信用状况彻底恶化的苦果。
但是,我们面临的题目却是企业预算软约束,欠债可以一直拖下往不还,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至少不会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间债务量会无穷增长,另一方面也不会?quot;自发的还帐机制”,再加上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比如说还不存在债务转让或拍卖的市场),信用制度与法律体系(执法)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和处理企业间债务题目?
5.2 一些“清欠”措施的局限性
解决企业间债务增长的根本性措施当然是要进行制度的改革,终极实现企业的预算硬约束。但体制改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可能一时奏效,在此过程中债务还在增长。因此,题目便回结为在中、短期内,如何缓解这一题目?这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困难。以往解决这一题目的办法主要有三:第一,银?quot;注资清欠“;第二,债务各方”多方磨债“,即相互抵销一部分债务;第三,”三不原则“,主要就是不还旧债、不付货款、不发新货,以此来逐步减少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