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下)(9)
2017-08-27 02:59
导读:--进一步明确公布今后不再搞注资清债; --鼓励企业之间自行”磨债“,银行适当帮助提供信息,为企业”搭桥“(但银行本身不负责清欠); --
--进一步明确公布今后不再搞注资清债;
--鼓励企业之间自行”磨债“,银行适当帮助提供信息,为企业”搭桥“(但银行本身不负责清欠);
--在人欠大于欠人的行业继续鼓励企业实行”三不原则“;
--在实行以上政策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向在建和一些新建项目发放投资贷款,在投资资金这个与终极需求直接相关的环节上向经济中注进资金,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境况,压缩企业间债务。
--对一些技术水平较高、产品能够出口或实现进口替换的企业,适当增加活动资金贷款(增加国内终极需求和减少”对国外的终极需求“,而不是”挤掉“另一部分国内需求);但要明确不能再普遍追加活动资金贷款;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第一,在终极需求环节上注进银行贷款,增加了货币供给,可以在宏观调控目标基本达到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仅仅在经济的中间环节上增加活动资金供给而不扩大终极总需求,不可能实现此目的,而只能增加库存。
第二,用这种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然后逐步流通到整个经济,可以通过经济内部的选择与竞争机制(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机制),让企业往自行解开债务链,使好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流通手段,差的企业获得较少的补贴(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完全取消),而不象”注资清欠“或普遍增加活动资金贷款那样抹杀”好债“与”坏债“的差别。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地说总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公共职能;在目前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仍大量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这些领域里的投资,既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
就业并更充分地利用目前已出现闲置的生产资料生产能力,又能缓?quot;基础瓶颈”,开释出过往被瓶颈压抑的大量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缓解总供求之间的矛盾,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同时,在目前地区间差异较为突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对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又可缓解这方面的矛盾。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当然,应该留意到的是,政府出面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本质上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而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货币市场和政府?quot;公然市场业务“机制,我们执行这种财政政策,事实上还不得不通过直接由银行增加政策性长期贷款的方式进行,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也会造成一定的扭曲(当然比单纯增加活动资金贷款所造成的扭曲要小)。这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创造条件加以扭转的。
6.4 当前考虑宏观对策时应留意把握的几个原则
在当前制定解决企业间债务的对策时,要留意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要留意区分”短期题目“与”长期题目“,区分宏观题目与体制题目、微观题目、结构题目,以便真正能对症下药。象企业经营缺乏效率、产品不对路、经济结构不公道?quot;预算软约束”、法制不严等等,这些题目无疑都是与企业间债务增长相关的,但是这些题目是无法在近期内解决的;要想在近期内缓解企业间债务题目,只能在给定的企业行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条件下用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本质上是“短期的”)加以解决。
第二,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一定要“盯住终极总需求”,尽量少在中间环节(比如企业的活动资金)上作文章。当前我国的企业间债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宏观题目,必须从宏观政策的调整上作文章。而宏观政策本身也有一个“治标”还是“治本”的题目;假如只顾眼前,靠增加活动资金的办法缓解矛盾,用不了几天老题目就会又回来甚至更加严重;而调整终极总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quot;债务源头“的题目,也可以使市场机制本身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不必将减少现有企业间债务总量作为政策的目标,而是要以减慢债务增长速度、降低名义债务相对于名义总产值的比重为目标。一方面积极清理一些不良债务,同时使债务增长速度放慢,这样,随着经济的增长,再加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的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名义债务相对于名义总产值的比重就会下降,题目便会逐步地自然化解。对于现存的不良债务应区别对待。那些由不良企业欠下的反正也还不了的不良债务,应通过一方面实行企业破产、企业重组,另一方面答应公道冲销债务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因需求不足而形成的拖欠债务,则应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市场传导过程加以解决,不应试图直接往减少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