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传递及其控制(2)
2017-09-06 03:11
导读:3.监管制度缺陷。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无法改变的。金融监管是人们对抗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方式,然而它也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首先监管总是
3.监管制度缺陷。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无法改变的。金融监管是人们对抗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方式,然而它也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首先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因为先有金融活动,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才开始发现有必要主动对它进行监督,并且人们对金融创新总是有一个认识过程,只有在熟悉并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特点后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这其中的时间差使监管总落后于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其次,监管者的理念落后也会导致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再次,监管者自身的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也是制度缺陷的一个方面。在监管中监管者因独立性不够,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使其偏离监管要实现的目标。复次,对监管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约束,监管者会因此而滥用监管权力,甚至与被监管者勾结一起损害公众的利益。最后,监管者自身的机构设置、职权配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着的金融业,也是监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信心辐射性。公众信心是金融企业持续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是金融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公众因缺乏专业知识,在金融交易中处于弱势,但他们人数众多,在总体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一旦公众对市场失去信心,整个金融体系也就处于崩溃的边缘。从众心理(亦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行为时有跟随大多数人行动方向的倾向。在金融市场上,人们行动也带有很强的从众色彩,特别是出现局部或个别金融危机征兆时,人们寻求安全的心理更会引导他们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采取行动。由于在金融交易中,人们不可能收集到与自己所要从事的这笔交易有关的所有信息,故信息不完全的状况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这种信息不完全状况给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金融企业以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交易信息的便利,但处于信息劣势的公众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尽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来提高自己对交易判断的准确性。收集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公众之间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失真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当公众对通过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感到怀疑时(因过去的交易经验所致),他们会不惜转而借助看起来不太可靠的非正式信息传递渠道,甚至会认为这比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更真实。这样若在公众对市场信用抱悲观态度时,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很可能主导公众的判断,即使这一信息存在失真成份,非正式渠道对危机的发生原因和进展情况的信息描述将会比正式渠道的信息传递更快、更广,也更让公众相信,金融危机会随着人们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交流而迅速传递,演变成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风险传递源和被传递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由于以银行体系为主体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的不断积累或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或其某实业子公司的资不抵债等原因首先发生金融危机,则这一部门或子公司被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危机迅速蔓延至母公司或其他健康的子公司,这些健康的部门被称为“被传递区”。
(二)风险传递的运行方式
1.控股公司的问题可能会通过逆向交易的形式传递到银行。即使存在专门防范此类交易的法律,银行监管部门也无法在所有的案件中对此加以防范,因为监管者无法完全肯定某些交易是否处于对银行完全公平的条件下。
2.银行与其主要股东之间发生的贷款及融资活动,银行从维护股东关系的角度出发,或者股东董事单位与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的良好沟通关系与利益制衡因素,银行会发生对股东优先贷款的情况,或者对其风险审查不完全严格遵照银行内部规范操作程序和执行标准。同时,对股东巨额贷款及融资行为时有发生,这一点在信用社的业务中表现更为突出,不少发生问题的信用社就是由于大量贷款给股东和关系人企业,并内外勾结将资金转移出境,从而逃废金融债务。
3.银行对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企业提供信用融资额度过大,特别是各关联企业相互担保,造成对某一集团的融资规模过量。这种债务链是十分脆弱的,对银行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同时,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通过转移给“关联企业”形式,隐蔽地直入股市,增加了银行信贷市场的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