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的
2017-09-24 01:3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的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摘 要]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
[摘 要]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 一、文献综述 国外一些文献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 (2001)用1988-1995年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分析了引入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净利差、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发现外国银行的增加同国内银行盈利性、非利息收入和总经营支出的减少相关。Lensink和Hermes(2004)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检验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结果表明银行业绩的改善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Uiboupin(2005)用中东欧10国 219家银行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短期总成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有负面影响。 有的学者研究了单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影响效应。 Barajas等人(2000)对哥伦比亚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金融中介间接融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银行资产质量下降。Denizer(2000)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土耳其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人降低了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Okuda等(2004)通过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泰国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增加使得本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利差增加,盈利降低。Kim(2005)通过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韩国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显著提高了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竞争性的结果,郭妍等 (2005)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进入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利差有所上升,而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叶欣 (2006)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差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黄宪等 (2006)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短期影响,通过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后发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资产收益率、资产质量和风险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检验跨国影响,第二类是集中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单个特定国家的影响,二者通常使用的都是对单方程的简单回归。因变量一般是成本效率、盈利效率、贷款活动以及贷款质量这样一些指标,以从不同角度考察银行绩效。而自变量由外资银行进入指标以及可能影响银行的其他控制变量组成,包括银行特定指标向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向量等,实证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成本、盈利等银行指标=f(外资银行进入指标,宏观经济变量向量,银行特定指标向量)。 本文借鉴这种分析思路,并通过对模型适当修改后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现实状况。 二、待检验假说 根据上述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几个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预期短期影响的假说,这些假说将在下面的实证分析部分进行检验。 假设1: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 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的短期内,为了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激烈,国内银行必须以尽快地速度进行调整,加大对经营管理现代化、技术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增加其短期经营成本。 假设2: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寸曾加使国内银行的利润率降低。 国内银行不得不面对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更为激烈的竞争,使得至少在短期内失去了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前的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从而正如Barajas等(2000)和Claessens等(2001)所推测的,利润率会相应降低。 假设3: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利差减少。 根据Barajas等(2000)、Claessens等(2001)、Unite等 (2003)的研究,国内银行为应对竞争,在外资银行进入后利差会很快降低。 假设4: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国内银行影响的同时,可以检验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效率假说或者可竞争市场假说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解释力。 根据SCP范式,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外资银行进入导致的竞争加剧会改变国内银行的行为,并改变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又影响国内银行绩效。市场竞争越激烈,国内银行越迫切要求去降低经营成本。当市场集中度同经营成本正相关时,该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受到支持。 效率假说认为市场结构和单个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由银行效率来解释,即效率高的银行可以赢得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根据效率假说,市场结构和绩效间的关系由厂商的效率决定。效率高的厂商能增加其市场份额,从而增加集中度,使整体绩效得到改善。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上,随着金融开放,效率高的银行能增加其市场份额,而效率低的银行缺乏竞争能力,其市场份额减少。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市场竞争,那些能够提高经营效率的国内银行则能够扩张其市场份额,从而市场集中度增加,并且这些银行有更好的绩效(更低的经营成本)。当单个银行的绩效同其市场份额正相关,亦即经营成本同其市场份额负相关时,该效率假说得到支持。 根据可竞争市场假说,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是由市场集中度来衡量,而是由外部人进入该市场的难易程度来衡量。外部人越容易进入该市场,则该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在位者越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可以认为,当市场集中度同银行经营成本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时,该假说受到支持。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描述 1.因变量。借鉴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回归模型选取我国银行业营业费用率(OVER- HEAD)来反映经营管理的效率,选取税前利润率(PROF—汀)、利差(NIM)等指标来度量国内银行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水平(见表1)。 2.外资银行进入变量。这里分别选取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FBSHR)和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FBNUM)来代表外资银行进入的程度。 3.控制变量。根据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用两组控制变量:第一组为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通货膨胀率(INFL)和GDP增长率(GDP),以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二组为影响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等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各家银行的贷款比例(LOAN)、营业费用率(OVERHEAD)、资产市场份额(ASSET)等。 (二)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为我国资产规模最大且具代表性的 14家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深发、招商、兴业、浦发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为1996-2005年,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有关财务数据以全球银行和金融机构数据库(Bank Scope)以及世界银行组织提供的金融结构数据库(Financial Structure Database)为主要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作为补充数据来源。 (三)计量方法及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样本银行1996- 2005年的时序与截面面板数据,其中14家样本银行的个别数据不可得,从而形成非平衡数据,这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采用GIB估计方法,以减少可能的由截面单元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 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2。对回归结果解释如下: 1.在表2中,以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FBNUM)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大多未能通过统计检验,说明其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均不显著。这同Claessens(2001)和 Uiboupin(2005)的研究结果相左,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目比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更大。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增加的反应不敏感,外资银行谋求在华发展的布局并没有引起国内银行的较大反应,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面较宽、有庞大的本地客户,同时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较为缓慢。 2.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基本上对各因变量无明显影响,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有限,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同假设1,我国银行业经营成本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FBSHR)的增加正相关。这同Lensink和Hermes (2004)的结论相一致。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服务,国内银行为了弥补同对手之间的差距,应对日益增强的外来竞争,势必会加大投入,较多地引进高技术和新设备,改革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加大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导致短期内银行营业成本增加。 4.与假设2不同,我国银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正相关。这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而同黄宪等(2006)的实证结果一致。可以认为,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调整业务经营,至少在短期内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5.与假设3不同,我国银行的利差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一般认为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国内银行为了保持其市场竞争地位,会减少利差,导致垄断利润下降,Claessens(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但这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利差变化主要是监管当局的调控手段而非银行的自主行为。 6.银行市场集中度(BCON)同经营成本正相关,这支持了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即外资银行进入改变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又影响了国内银行绩效。 银行总资产同利润率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没有出现规模经济。根据假设4,效率假说认为单个银行的市场份额同其绩效正相关,故这里银行总资产同利润率显著负相关的实证结果不支持效率假说。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分析外资银行进入的长期影响,还可以加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变量,深入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短期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的增加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利差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银行市场集中度同经营成本正相关的结果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这里就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应对方略提出几点建议。 1.我国银行业应该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来弥补自身不足。一般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有:在我国开办银行分支机构、与我国国内银行机构合资建立新银行、购买并持有我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成立外资独资银行、与我国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等。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主要以参股为主。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都有各自的长处,通过股权合作可以优势互补。 2.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3.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