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虚假与制约: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表露

2017-10-07 06:3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虚假与制约: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表露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2004年2月5日,深圳证券
2004年2月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了其对508家上市公司2003年度信息表露工作的考评结果,并附有41家在考评中获得优秀的公司的名单。从该资料看,508家上市公司中,考评结果为优秀的有41家,良好的267家,及格的174家,26家公司信息表露的考评结果不及格。这一结果显示, 2003年度信息表露考评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上市公司数目和比例,较前两个年度都有明显的进步,二者的比例分别上升到8.07%和52.56%,两者之和超过了60%;考评结果为不及格的上市公司数目和比例继续下降,由2002年度的33家(占510家的6.47%)下降到今年的26家(占508家的 5.1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信息表露质量进一步得以进步,这对我国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深交所所做的这项工作,对促进上市公司规范信息表露行为、进步信息表露质量确实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从信息表露工作获得“优秀”的公司的增长率来看,其对进步上市公司信息表露质量的督促工作是比较有成效的。但是,深交所没有公布(自该所进行该项工作以来一直如此)在这次信息表露考评结果中获得优秀之外的上市公司的名单,尤其是没有表露分歧格的26家上市公司的名单,这种不能“首善其身”的做法,又给人以“躲着掖着”不透明、不彻底的感觉。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以“钉子”精神钻有关制度的空子,信息表露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为外人性”的虚假;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监管和制约力度不够,致使上市公司整体的信息表露质量不高。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表露中存在的主要及其成因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同道曾在一次公司治理的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我国目前的财务信息失真和造假的题目十分严重,这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毒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质量可想而知。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表露主要存在两大表露质量的题目:  (一)信息表露的虚假性。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表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个题目。其主要表现有:①召募资金使用情况表露不实。按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的资金用途使用其所召募的资金,假如要改变召募资金的用途,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可是,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其尽对控股地位,在不征求其他股东意见的基础上,随意改变召募资金的用途,而且不履行该事项的及时公告义务,任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于是,招股说明书中所谓的投资项目,就成了上市公司极好的“圈钱”工具。②虚增利润。这是上市公司信息表露中最普遍、最严重,也是最“漂亮”的虚假。申请上市、配股资格及终止上市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视治理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使上市公司产生了追逐账面利润、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致使利润的“注水”现象十分严重。③表露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这种行为的动机通常较虚增利润更为复杂:为了上市、为了配股、为了收购成功、为了不被ST或PT等等,上市公司往往就进行各种的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这种做法扰乱了市场,在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上市公司等则获得了他们期看的非法利益。  (二)信息表露的非主动性。真实、完整并及时、主动地表露公司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这是上市公司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信息表露总是抱着能少则少、能不表露就不表露的心态,而不是将其看作自己应该主动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股东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这种熟悉上的偏差,必然造成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非主动性的发生,进而信息表露中的随意性和滞后性就不可避免,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质量。这种上市公司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式的非主动性信息表露,对投资者而言就失往了决策有用性,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证券市场的监管而言则丧失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基础,可谓“祸国殃民”。  那么,上市公司违规进行信息表露的原因何在呢?对此,笔者仍将其回纳为两个主要方面来予以解释。  第一、利益驱使是导致上市公司信息表露违规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上市的***。在银行业被大量的呆账、坏账“套牢”而对向企业放贷心存顾忌的时候,证券市场就为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渠道。从深圳和上海两地证交所表露的有关资料来看,在信息表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的公司基于包装上市的目的,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或者制造虚假证实文件,或者进行虚假陈述,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发布不实信息,以此获得上市的资格。其次是配股的吸引。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要是持续不断的,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以满足其持续的资金需求,上市公司往往就粉饰会计数据,进而表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三是ST、PT及摘牌的威胁。在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做了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在证券市场上继续“淘金”的机会,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昧着良心、损人利己地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数字游戏,以缓解或逃避被ST、PT及摘牌的威胁。  第二、监视制约不力是导致上市公司信息表露违规的重要原因。  ①职业审计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视的有效性不足。国家审计署曾在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在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23份严重失实,占抽查数的71.88%;涉及会计师事务所7家,占抽查数的 43.75%;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金额71.43亿元,涉及注册会计师41人。这说明,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起监视与约束作用的审计准则,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得到职业审计界的良好遵守,致使大量的未经严格把关的不实信息得以对外表露,造成了上市公司信息表露质量的低下。  ②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制度)的约束力弱化。从一定的角度讲,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表露基本上要靠三个层次的约束:首先是会计准则,以此保证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其次是审计准则,属于一种监视机制,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起监视与约束作用;再次才是信息表露规则,它起一个增加信息透明度的作用。但是,会计准则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它们肆意滥用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致使会计准则丧失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的有力保证。比如,八项资产减值的计提,因其计提比例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主观成分较大,一些公司就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粉饰报表,以达到虚盈实亏的目的。  ③上市公司信息表露制度的规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尚处于一种低级阶段,尽管初步建立起了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制度体系,但因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该制度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随后专述),限制了其对上市公司信息表露的规范作用。  ④证券监管部分的处罚力度不够。我国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会计信息违法表露行为,基本上都是由证监会等机构做出处理,由其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责任人极少因其违法行为而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占有关资料表露,自1999年以来,证监会共对90多个案件做了行政处罚,罚没款总额达14.9亿元,这相对于上市公司从虚假表露中获得的利益来说仅是“沧海一粟”,虚假信息表露的收益要远大于其本钱。因此,行政处罚对上市公司信息违法表露的遏制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使上市公司面对处罚时“面不改色心不跳”,以后照样“故伎重施”。 
上一篇:价值链上企业财务的协同与优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