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研究(2)
2017-10-08 05:00
导读:(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特异性 1.盈余管理报酬契约动机不明显。我国上市公司报酬激励改革从年薪制开始,报酬激励方式呈现多元化,包括奖金和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特异性
1.盈余管理报酬契约动机不明显。我国上市公司报酬激励改革从年薪制开始,报酬激励方式呈现多元化,包括奖金和分红等激励方式,但仍然缺少长期激励机制。很多上市公司经理人甚至并不在上市公司获取报酬,而是由集团公司支付报酬,经理人往往遵照大股东或集团母公司的意图行事。我国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报酬奖励计划。经理人隐形控制权收益往往大于显性货币收益。所以,盈余管理分红契约动机往往表现并不明显。在竞争激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十分关注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的定价。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的职位将受到威胁,他们往往为了增强职位保障而实施盈余管理,因为职位的保持意味着可继续获取隐形的控制权收益。
2.盈余管理债务契约动机不明显。我国上市公司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在统计上表现并不明显,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债务比例并不高。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有控股性质,往往银行在政府的干预下为上市公司贷款“开绿灯”,国有商业银行债务契约呈现软约束。
3.盈余管理政治契约动机体现为逆向调节。在我国,虽然上市公司会同样受到政府和公众关注,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公有制产权结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降低政治成本,采取的是一种逆向调高盈余方式,这恰恰与西方国家公司政治成本盈余管理动机假设相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公有性质、政企尚未完全分开和资本市场政府监管造成的。
4.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突出性。我国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定价、争取配股资格、扭亏、操纵股价、盈余预测等方面存在强烈的资本市场盈余管理动机。
中国大学排名 获取上市资格欲望强烈。上市公司拥有诸如国家政策倾斜、税收优惠、资金募集和广告效应等诸多竞争优势,但我国证券市场容量有限,所以,我国股票市场呈现排队上市的现象。对此,政策制定者对上市公司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资格,在实际经营状况达不到上市标准情况下,往往通过资产剥离、重组和会计政策选择等一系列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包装上市。
新股发行定价(IPO)标高。在股票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较长时期内,我国对新股发行定价采用政府确定而非市场化的方法,往往预先确定和统一市盈率乘以相应的每股盈余来定价。虽然现行新股发行定价向询价制转变,但上市公司每股盈余对发行定价具有重要影响。 配股企图明显。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配股和增发融资动机,配股和增发直接给控股股东带来巨大的资本增值收益。在我国证券市场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状态下,证券监管部门为了保证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对配股资格先后颁布了五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的规定。
保“壳”动机强烈。我国特有的股票发行额度制和特别处理(ST)制度决定了上市公司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宝贵的“壳”资源。为了保留“壳”资源,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未能达到规定条件下,管理当局只能通过盈余管理保住这宝贵的“壳”资源。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动机是为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避免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
操纵股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与集中特征容易造成控股股东和控市股东合谋,通过发布虚假公司盈余信息,实现了低价位吸筹、拉抬股价、高价位卖出获利内幕交易的目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特殊性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地方政府援助、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等特殊盈余管理手段,而不是主要操纵流动性应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