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点分析在资法本结构决策中的运用(2)
2017-10-15 01:40
导读:息税前利润率 12.5% 12.5% 11.5% 11.5% 税前权益资本利润率 13.33% 20% 12% 16% 从表2可知,随新股发行价格的不同,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在变化的。当新股价格高于
息税前利润率 12.5% 12.5% 11.5% 11.5%
税前权益资本利润率 13.33% 20% 12% 16%
从表2可知,随新股发行价格的不同,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在变化的。当新股价格高于原每股权益时,每股利润无差别点上移,权益筹资区间扩大,负债筹资区间缩小;当新股价格低于原每股权益时,每股利润无差别点下移,负债筹资区间扩大,权益筹资区间缩小。当新股价格从原每股权益10元进步到20元时,增发新股股数由100万股减至50万股(1000万元/20元=50万股),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由200万元上移至250万元,权益筹资区间由小于200万元扩大至小于250万元,负债筹资区间由大于200万元缩小至大于250万元,即当息税前利润在200万元至250万元区间时,企业的优选筹资方式由负债筹资方式变为权益筹资方式。假如企业仍根据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筹资决策,这种改变将会导致企业筹资决策失误。
如当息税前利润为230万元时,权益筹资的每股税前利润1.80元,高于负债筹资的每股税前利润1.60元。按照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分析法,企业应优先选择权益筹资方式,但显然这种决策是错误的。固然负债筹资的每股税前利润1.60元,低于权益筹资的每股税前利润1.80元,但负债筹资方式下的每股均匀本钱为10元,权益资本利润率为16%,而权益筹资方式下的每股均匀本钱为15元,权益资本利润率为12%,所以应优先选择负债筹资。
同理,当新股价格降至5元时,增发新股股数由100万股增至200万股(1000万元/5元=200万股),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由200万元下移至175万元,200万元至175万元的区间由权益筹资区间转变为负债筹资区间。假如企业仍根据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筹资决策,这种改变同样会导致决策失误,本文就不再具体举例。
笔者以为,采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指标进行无差别点分析更加科学公道。首先,权益资本利润率是净利润与权益资本相比较后得到的一个相对数指标,不受每股价格的影响,便于筹资者进行筹资决策。其次,采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指标进行无差别点分析,能够反映权益资本利润率与息税前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资本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联系。税前权益资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税前权益 息税前资 负债 息税前资 负债
= ×( — )
资本利润率 金利润率 权益 金利润率 利率
从权益资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当新增负债利率即是原负债利率时,(1)无差别点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即是负债利率,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增资后资本总额×无差别点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如例1,负债利率=10%,无差别点息税前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10%,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2000万元×10%=200万元。(2)权益资本利润率的高低受息税前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资本结构(负债与权益的比例)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与股票价格无关。(3)当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即是负债利率时,负债的杠杆作用失效,无论是采用权益筹资还是负债筹资,权益资本利润率不变,且即是息税前资本利润率。
负债
(4)当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时, ×(息税前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 权益
为正值,即财务杠杆发生正向作用,负债比例越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就越高,故应优先选择负债筹资。
负债
(5)当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 ×(息税前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 权益
为负值,财务杠杆发生反向作用,负债比例越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就越低,故应优先选择权益筹资。
当新增负债利率不即是原负债利率时,无差别点息税前资本利润率并不即是新旧负债的加权均匀利率。本文对此作如下进一步分析:
假设Y为税前权益资本利润率,X为息税前资本利润率,A为原有负债,B为原有权益资本,C为增资额I1为原有负债利率,I2为新增负债利率,
AI1 CI2
I3为负债增资后加权均匀利率,即I3=
A C
则权益筹资的税前权益资本利润率为:
A
Y1=X (X-I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