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哲学思考(2)
2017-10-16 06:52
导读:可见,企业财务治理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二、限度与张力 企业真正要发展必须考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相济性。运用财务治理手段把握企业资本运
可见,企业财务治理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二、限度与张力
企业真正要发展必须考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相济性。运用财务治理手段把握企业资本运用的限度和张力显得十分重要。所谓限度是讲适度性、分寸感。所谓张力,是讲发展的弹性和空间。假如企业对资本的运用没有张力,即只关注眼前获利,缺乏战略性的超越视野,则企业的生命周期将是极其有限的。假如企业财务治理没有必要的限度,实在践的挫败则难以避免。这种错误的财务治理主要出现下面两方面误区。
误区一:规模经营演变成高比例负债经营
一些企业在不具有偿债能力的条件下,采取了风险较大的负债经营策略,企图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从而使一个好端真个企业陷进了“举债—再举债—债上加债”的恶性循环之中[4]。本来,企业利用债务进行负债经营,对于降低企业综合本钱,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减少财务风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假如企业财务治理者和决策者在没有把握好负债的规模和期限等限度的情况下,不切合实际估计投资项目的盈利性即张力,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误区二:多元化理财落进多元化扩张陷阱
一般来说,多元化扩张,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不少企业当财务实力和规模扩大之后,财务治理职员就热衷于多元化理财,忘记了这其中存在的巨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在不把握新扩张领域的相关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技巧,没有处理好新建立的各种关系,不具有进进新领域的财务治理骨干,不具备足够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等等相关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理财,进行多元化扩张[4]。这种不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不结合社会发展环境和不守好根据地的扩大理财行为,经常会落进多元化扩张的陷阱,这也是企业财务治理实施没有把握好限度和张力的一个突出表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企业的发展建立在良好的财务状况、较高的资本报酬和一定的资本积累上,没有积累,发展就没有强大的后劲支撑,因而企业财务治理要有积累的理念,注重对资本积累的运用,以积累促发展,同时留意把握企业发展过程中限度与张力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1]。
“限度”和“张力”的题目就是哲学中“度”的题目,作为表征“限度”和“张力”的题目就是哲学中“度”的题目,作为表征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的哲学范畴,它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别的含义,《礼记·中庸》称之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因此,这个概念在人事治理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人们都希看通过改革,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指标,来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创造更大效益的目的;或者用减少投进的办法来增加效益等。这是否真是一个单向正比的关系?古人早已昭示我们,既勿“矫枉过正”,亦不能“过犹不及”。这一理论对企业战略性如何把握适度性的启示的确是深刻的。
三、规范与人性
“规范”与“人性”,可以说是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一对核心范畴。如何把握二者的恰当性,关涉到企业发展的基本取向和远景。 所谓规范治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制度治理,即将治理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制度、机制来表达;其二,是把目标和要求标准化、量化。财务治理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有标准和规章制度要求,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规范治理的表现。规范治理既然是一种通过一种制度和机制来表达标准倾向量化的要求,并在治理体制工作中经常表达的是底线要求,所以具有一种刚性的治理意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实现公正分配有五种方式,其中一种为“分粥原则”,即谁分粥,谁最后拿粥。这里有一个机制的设置,通过这个设置,让掌勺的分粥人不能偏心,不能不公正[2]。可见,这个原则是要通过某种机制来约束人,从而实现“公平分配”。因些企业财务治理在员工收进分配中,如何评价、衡量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与收高低都少不了量化的标准,否则就失往评价的客观标准,就无法实施宏观治理。当前企业员工收进要以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职工收进的高与低是衡量企业效益好与差的标志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职工收进就会高些。同时,职工个人想增加收进,就应作出相应的贡献,贡献大者收进就高,贡献小者收进必然少。这样才能调动职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所以规范治理是保证治理公正性的必要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