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2017-11-02 02:1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建立完善的企
【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市场化的迫切要求,但制定同一标准体系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内部控制标准的有效实施才是内控标准建立与完善的目标所在。本文从政府监治理论进手,夸大政府强制在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规模经济上风,最后提出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监管; 内部控制; 标准; 实施
2006年7月15日,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然选聘86名咨询专家,组织开展一系列内部控制科研课题,为构建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截至2007年末,财政部已完成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起草工作。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市场化的迫切要求,但一切标准的核心在于执行,再完备的标准假如离开了执行,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同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也驶进了快车道。然而,制定同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内部控制标准的有效实施才是内控标准建立与完善的目标所在。
奥尔森以为,经济成功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所有人都要有稳定、界定清楚的财产权利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利,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没有掠夺行为。他留意到,这些条件以及由之而来的最好的经济效果,在那些制度能够使权威性的决策服从全局而不是狭隘利益,以及权利得到完全尊重的***国家中,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奥尔森同时指出,这些制度安排揭示了政府经济增长的类型。在小团体或者孤立的市场中,可能有契约的强制执行以及财产体制,而需要增长的复杂市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府。没有***
政治制度的约束,就很难发展可信的财产或者契约执行机制。可以看出,奥尔森以为国家强制是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可信的契约执行的保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实施机制的实质来看,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内在激励指的是公司治理层有主观动机往严格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标准;外部约束则包括立法和监管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权力机关的监视和审批、法定审计、公众和***监视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以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是保障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有力手段。
一、政府监管的几种主要经济理论
“公共利益论”是最早出现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关于监管的理论。它从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出发,论述了监管存在的理由、可能的监管范围和监管的总体目标,以为市场失灵自然而然产生监管的需求,通过监管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不足。但是,公共利益论无法回答这样的题目,即是否可以通过政府行为来纠正市场机制的无效率或者低效率。
“管制俘虏论”从监管机构本身的行为出发,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说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对监管的需求、监管机构行为的变异、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交易和相互依靠的现象。该理论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会越来越为监管对象所支配,越来越将就被监管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大众的“公共利益”。
“监管经济学”论述监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哪些人可以通过监管获得好处,哪些人将承担监管的本钱,监管将以什么形式实施以及监管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该理论以为,监管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既然市场机制会失灵,监管失灵也不可避免,其中主要的失灵就是监管所带来的高额本钱和对竞争条件的破坏,这种失灵被称为政府失灵。
政府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所有市场参与者均有自己的利益,政府的公共利益无法完全包容这些利益,况且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是通过政府的执法机构来实施的,也同样存在代理题目。官僚机构的运转本钱、信息的不完全、利益的驱动导致的低效率决策以及***浪费的资源,代价由社会承担。对于市场来说,接受政府全面管制的一个严重代价就是削弱了信誉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市场自律机制发展的可能。因此,经济学对借助于政府规范来获得某种更具效率的解决方案的分析,通常是假定规范机构拥有完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