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视模式
2017-11-02 02:2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浅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视模式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现代企业的建
【摘 要】现代企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财务监视应运而生。本文所研究的财务监视,仅指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视。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监视 会计
国有企业财务监视分为外部财务监视和内部财务监视。外部财务监视,是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年度财务报表实行审计制度,以及主管财政机关对年度决算实行财政批复办法来进行财务监视。内部财务监视,是通过健全内部财务监视体制来进行财务监视,它贯串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可以更经常、更全面、更及时地进行监视,它是集防护性与建设性于一身,在发现题目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形成预防性制度,是监视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视存在的题目
1.国有企业外部财务监视和内部财务监视处于相互错位的状况
财务监视实施办法规定,财务监视实行“企业外部财务监视与企业内部财务监视相结合”的体制。内外结合的监视体制无疑十分重要,但题目是,长期以来这两种监视却处于相互错位的状况,企业比较夸大外部监视而忽视内部监视;国家比较重视内部监视而
放松外部监视。监视体制上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题目是:企业内部“财务监视”体制是另外形成,还是按照会计法的规定,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合会计职员来实现财务监视;“财务总监”岗位是另行设置还是按照《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由总会计师兼任、转任。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题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所有者“缺位”题目严重
我国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片面夸大政企分开,经营者没有受到来自所有者强有力的监视,也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其结果是,一方面,不努力工作,在职消费甚至以权谋私对经营者而言可能成为一种收益大、风险小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经营者也缺乏严格监视下属(内部监视)的经济动因。
3.企业产权不清,产权约束机制不完善
部分国有企业在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没有熟悉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产权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因素;二是在明确权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权责失衡现象;三是在科学治理方面还存在治理不当的题目。
可见,几种主要的监视机制: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视(外部监视)、经营者对下属的监视都缺乏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自然也就难以形成真正的企业财务控制权分享或制衡机制。
二、关于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视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产权约束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监视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题目:一是国有资产由谁来监管;二是用什么方法来实施监管。从理论上来讲,资产的所有权回谁,谁就最有权力来对资产进行监管。因此,产权约束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发挥产权约束的重要作用,必须解决国有企业“主体缺位”题目,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清楚,监管到位。
1.是明晰企业产权,确定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
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成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作为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根据政府授权,主要从事国有资本的筹资、投资、产权收益等资本的运作;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预算和国有财务之间的中介,它汇总所属国有独资、参股、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对所属企业经营者进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为主的业务考核,监视检查企业执行国家各项财务法规的情况。 2.要加强所有者财务治理,强化产权约束机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所有者财务治理是以所有者为财务主体,对所有者投出的资本及投资收益进行监视和调控,以实施资本最大增值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针对目前部分国有企业未能熟悉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关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题目,必须研究建立所有者财务,从而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到维护,经营者的经营权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