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工资的利弊分析与思考(2)
2017-11-02 02:30
导读:(4)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只与职称挂钩, 不与所在单位的地位与作用、个人的实际岗位与绩效挂钩。工资分配的效益原则没有充分体现, 分配原则仍然是
(4)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只与职称挂钩, 不与所在单位的地位与作用、个人的实际岗位与绩效挂钩。工资分配的效益原则没有充分体现, 分配原则仍然是按学历、资历、职务(职称),而不是按实际岗位、实际业绩、实际效益进行分配。 3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意见
3.1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要逐步引进市场机制
长期以来技术职称是事业单位职员主要的工资分配的基本操纵原则。因此, 要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要
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淡化职称、学历、资历和职务对工资的影响, 推行岗位聘任制,加大工作实绩与贡献对收进施加影响的成分,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助形式要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从源头上遏制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靠,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3.2 营造适合人尽其才的激励环境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在单位内部存在着治理职员和技术职员的区别,在实际工资发放上由于一直以来有“重技术、轻治理”,治理职员***“双肩挑”的现象,这将不利用治理职员的成长和发挥。事业单位应对单位内部的岗位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能力-岗位-收进”相匹配的原则,对治理职员的工资整体收进进行公道的安排,有意识的进步一些重要的支持性岗位的整体收进,从而激励治理职员能专业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3 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新型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档案工资制度尽管在过往的一段时间中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弊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工资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应灵活运用国发[1993]79号文的精神,在保证工资收进中固定部分按规定发放的同时,科学的安排活补助和补贴的发放,通过配合岗:位工资、项目工资、绩效工资、特殊人才协议工资、岗位补助、项目补助、绩效补助、生产要素收益工资、单位负责人收益工资等一种或多种制度,达到按岗取酬,收益与劳动、绩效成正比的目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4 严格规范档案工资的治理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必然会造成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分离,但档案工资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档案工资是作为缴纳各项保险的基数、工作职员调动和退休时的工资依据等。因此,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分离后,应有专人对档案工资进行治理,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对档案工资的变动进行调整,保证档案工资的规范和正确。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经常向职工提供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表,通过两种工资制度的正反向变动起到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3.5 加强宏观治理与指导,建立和完善分配改革监视机制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的事业单位甚至单位内部的相同职务(职称) 工作职员之间会形成一定级差的收进差距,这种由于工作职员之间的效率差异造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应鼓励并坚持执行下往。但事业单位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岗位职责、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各项治理办法,加强内部治理,完善配套措施,自觉接受人事、财务、税务、审计等部分的监视和坚持,对执行中出现的题目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殷萍.积极探索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浅见[J].治淮.2004,(10):36-37.
[2]@杨海红.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5,(8):35.
[3]@谭晓晴.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3,3(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