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困境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3)
2017-11-07 01:54
导读:三、解释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上来说,对财务困境处理方案的选择是根据公司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困难程度、债权人一致性以及效益困境水平决定的。但在
三、解释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上来说,对财务困境处理方案的选择是根据公司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困难程度、债权人一致性以及效益困境水平决定的。但在我国,重组方式的选择显然不仅仅是一个题目,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目标。题目的核心是:在重组或破产清算的过程中,政府与债权人的博弈题目,即国有企业破产或重组后职工安置与保护债权人正当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由于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员工失业后,由社会和市场来解决其生存题目,所以在财务困境理论和这些国家破产重组的相关法律中,几乎没有论及职工安置题目。但是处在转型期的,这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和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题目。 从经济学上来说,产权改革必须体现一个公平题目,我国前期改革特别是改革的成功,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改革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公共选择和出发点同等。假如在国企的重组和破产过程中,不能给予职工应得的补偿,就失往了公正,终极也不会成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通过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腐蚀债权人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利益,使地方利益最大化,特别是职工安置题目得到暂时解决,是一种必然的理性行为;困境企业作为经济人,尽可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本钱转嫁给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同样也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而现有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善也给这些行为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债权人,特别是国有银行来承担改革的本钱,是更加不公道不公平的,更严重的是,为了职工安置题目牺牲银行利益的同时,必然牺牲了体系的稳定和效率,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其后果最后也还是要国家来承担。 实在,破产和重组不可能解决所有题目,而且其本身就需要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等)的配套才能顺利实施。将国企改革的负担转嫁给地方政府和银行,指看通过重组或破产来解决职工安置题目,违反了财务困境的基本原理,终极是没有出路的。破产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在实施中暴露的大量题目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破产法不会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竞争的命运,破产法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体系。 我国新的破产法从1994年开始修订,如何过往的经验教训,鉴戒国外重组和破产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破产法,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题目,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下面仅就财务困境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破产保护下的重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因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和法律体系的制约,私下重组和预包装破产重组还几乎是空缺。但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私下重组具有一定的上风,更加适合质量较好的困境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框架的建设,以便于银行从事理性的债务处理,为拓展我国企业的重组途径做理论上的预备。 (二)国有企业更加适合正式重组,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重组的复杂性,必须有政府和法院的参与,其次,国企的财务杠杆一般都非常高,而正式重组与私下重组相比,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更加灵活。 (三)国外的实证研究发现,申请正式重组的企业,70%都没有存在的经济意义,这意味着那些没有效益应该被破产清算的企业领导人为了个人福利最大化会寻求破产保护,因此从代理本钱的角度研究破产法,应该引起重视。在财务困境的处理过程中,应该从机制上强化债权人的参与和尽早参与,以及抑制经理人的代理本钱题目。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发挥资产治理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四)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稳定已被我国所熟悉和重视,保护银行债权人利益的重要性轻易被接受,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加进WTO,贸易债权人、普通企业债券持有人等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如何保护的题目也不容忽视。 (五)我国新的破产法能否出台,关键不是立法技术,而是实施条件是否具备。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初次就业市场本身压力很大,贸易银行不良贷款较为严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可能新的破产法出台时机还不够成熟。 「」 1.章之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本钱的定量》,《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2.Gilson,Stuart C.,John,Kose,and Lang,Larry H.P.“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s: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Firmsin Defaul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315~354. 3.Brealey,Richard A.Myers,Stewart C.and Marcus,Alan.“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McGraw-Hill,Inc.1991:392~400. 4.Richard B.Whitaker.“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Vol23,2:123~133. 5.Altman,E.“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1968,9. 6.Zavgren,C.V.“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to Failure of American Industrial firms:Alogistic Analysi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Spring1985:19~45. 7.KurtM.Fanning and Kenneth O.Cogge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Using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Finance and Management.1994,Vol.3:241~252. 8.张叫,张艳,《财务困境猜测的实证研究与述评》,《财经研究》,2002,12:29-35. 9.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研究》,《当代财经》,2004.01. 10.Richard B.Whitaket.“The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Vol23,2:123~133. 11.Sris Chatter jee,Upinder S.Dhillon,Gabriel G.Ramirez.“Resolu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debt restructurings via chapter11,prepackaged bankruptcies,and workouts”。Financial Management.1996,Vol.25,1:5~18. 12.陈凯凡,陈英,《对财务困境猜测实证研究标志事件选择题目的探讨》,《经济论坛》,2004.03. 13.张玲,曾志坚,《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评价及财务困境猜测实证研究》,《治理评论》,2003.05. 14.刘胜军,李汉铃,《财务困境与稳健经营》,《企业治理》,2002.04. 15.秦晖,《公正的改革还是强盗私有化》,《熏风窗》,2000.9. 16.Mooradian,R.Chapter11Bankruptcy Protection as a Screening Device.Journal of Finance.1994,9:1403~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