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本钱节约(3)
2017-11-13 02:22
导读:二、企业是信用的载体——企业交易本钱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为了讨论题目的方便,我们把现货市场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与以往的研究者们不同,我
二、企业是信用的载体——企业交易本钱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为了讨论题目的方便,我们把现货市场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与以往的研究者们不同,我们以为企业产生的动因不仅是为了节约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交易用度,而且还为了节约产品市场中终产品的交易用度。后者曾一度被交易本钱理论的研究者们所忽略。
现货市场上,假如在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由于专用性投资退出交易的困难及本钱,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攫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本钱。这时,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们用“一体化”组织,即企业替换传统的现货市场,通过一系列长期契约的缔结,用权威来监视和限制“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可以降低交易本钱,是有利可图的。这时企业被理解为市场中专用性资本形成的团队生产,目的是为了避免现货市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本钱。事实上,机会主义并不会因企业的成立而消逝。随着企业的产生,市场机会主义行为转化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产品市场上,企业往往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更了解,而买方(或消费者)则是相关信息较缺乏的一方,即产品市场交易中广泛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题目。由于产品质量与生产本钱一般而言总是正相关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交易中,理性的企业总有以次充好的激励。企业在实施以次充好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取好处的同时,它必须面对产品受到市场抵制而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假如没有专用性资产,企业就可以变卖自己的全部资产而变换投资方向,这样它就可以既享受到机会主义的好处,又不受到市场的惩罚;买方(或消费者)预期到产品市场上会由于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而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只会愿意出低价甚至拒尽购买该产品,产品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而萎缩直至消逝。现实中我们并没有普遍地看到产品市场的萎缩,而是往往看到它正处于进一步繁荣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与现货市场不同,当上述那些专用性资产联结成企业专用性资产以后,它就在企业与市场的交易中开始扮演积极的角色,成了企业机会主义的制约因素,起着产品为合格品的担保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企业不但制造了产品,还“制造”了一个重复博弈机制。在一个经济中,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专属的人力专用性资本也易于转移,而企业作为组织的生命可看成是无穷的,企业专属的专用性资产要移做他用相对要困难得多。这是由于企业专用性资产本身包含了很多人力专用性资本的加总和物质专用性资产的加总,无论在范围还是数目上都比个人专属的人力专用性资本大得多。比如,美容服务市场上,假如一个美容师欺骗顾客的行为被媒体表露,美容院所承担的信誉损失和美容师作为个人服务时承担的信誉损失相比要大得多,失信本钱更高。一个在某地失往信誉的美容师可以凭职业证书通过隐躲过往的信息换个地方接着干,而美容院迁移到外地的本钱就相当之大;何况即使能够迁移,隐躲过往的失信信息也很困难,很轻易受到媒体的追踪报道而再度失往客户。企业生命的无穷及其专用性资产转移的高本钱使其在产品市场中“制造”了一个重复博弈机制。企业要想生存下往,必须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假如在某次交易活动中以次充好,欺骗买者,那么,信息有效传播的条件下,其产品有可能受到整个市场的抵制,迫使其退出市场。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企业是庙,企业的员工是和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企业实质上就是“用庙的声誉往约束和尚”(张维迎,1999)。
企业专用性资产从两个维度影响并限制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其一是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单位价值。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单位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赢利能力上。企业赢利能力越强,在重复博弈中,它就越注重长期利益和未来利益,越注重声誉,从而放弃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二是企业专用性资产的数目。企业专用性资产越多,退出当前市场移做他用的损失就越大,企业维护自己声誉的积极性越高,它越有积极性放弃机会主义行为,提供合格的产品。现货市场上理性的买者考虑到上述两点,就会以为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的企业,越有可能提供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