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后勤团体财务治理若干题目
2017-12-04 01:5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后勤团体财务治理若干题目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本文就高校后
【摘要】本文就高校后勤团体财务的治理模式、财务治理体制以及加强财务治理的措施等作了一些探讨。
高校后勤化是高校改革中一大重要举措。后勤团体在这一改革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后勤团体财务的特征
(一)财务治理目标的差异性
财务目标的差异性是指高校的财务治理目标与后勤团体财务治理目标的差异。后勤团体化运作后,作为一个姓“教”的后勤团体,学校的利益是最大利益,团体的利益应服从于学校的利益;团体实体内部各中心的利益应服从于团体实体总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利益、后勤团体及其内部的利益关系表现出协同性。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利益目标的差别化很轻易会使双方的行为产生不一致。
(二)财务关系的复杂性
财务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后勤团体企业化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治理主体,同时又与学校存在着国家预算治理需要的某种财务关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因此双方必然会开展博弈。2.行政拨款改为服务收费后带来的内部价格冲突。3.资产的形成、资产结构多样化使治理更加复杂化。
(三)薪酬分配的多重性
后勤团体中既有事业编制的职工,又有团体聘用的一批合同制员工,还有一大批临时用工职员。受传统分配观念、薪酬分配模式的,同一个团体实体中不同“身份”的员工享受着不同的薪酬。后勤团体企业化运作后,扩大了用工自主权,如何建立相应的、有利于后勤团体长远的、体现大多数职工利益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对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分重要。
(四)本钱核算的多样性
后勤团体的经营属性,客观上要求按经济实行全本钱核算。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作为一种消费性、福利性的经济行为,“等”“靠”“拿”“要”成为后勤工作的全部,本钱观念淡薄,核算依据、结算标准缺乏。而后勤团体的经营、治理、服务范围涉及到饮食服务,学生宿舍治理,运输、水电、接待等,本钱包含的多,行业范围广,控制标准差异大,要实行严格的本钱核算,加强本钱治理,尚需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后勤团体财务治理模式的确定
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单位结构特点及相关政策许可都有相关的规定性要求。
(一)高校后勤团体财务治理模式确定的政策依据
高校后勤团体财务治理模式要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政策目标。国办发[2000]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高校后勤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格式。
,就大多数高校后勤团体的财务治理要求是同一领导、集中治理,要体现后勤团体的团体公司运行模式。具体地说,后勤团体总部是高校(或投资方)的受托方,对学校的资产和资源进行组织经营,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服务功能要求,实行组织运作,既要满足学校后勤系统的“三服务”、“二育人”的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学校(或投资方)的资产价值增值的要求。后勤团体属总公司性质,而其所属的实体(或中心)是子公司(或分公司)性质。从责任中心的划分角度看,团体公司属于投资中心,而子公司(或分公司)属于本钱中心和利润中心。一般来说,有上述特点的后勤团体可设立财务机构,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团体公司财务治理模式,下属实体(或中心)不设财务机构。
(二)财务治理模式选择要适应国家税务部分对实体税收征管的要求
为配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了后勤实体的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的优惠方案。为充分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高校后勤团体应配合税务部分的征收和检查,团体各实体宜采取分户核算、分项目核算的方式进行核算治理。
(三)模式确定
因此,后勤团体设立相对独立的财务机构,核算团体公司的投资活动和总体收益,并对团体内所有实体的财务活动实施集中治理、分户核算的财务治理模式,比较符合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