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家股“减持”与引“狼”入市

2017-12-19 01:0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国家股“减持”与引“狼”入市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毕业


1.发行股票与借债不同
“发行股票与借债不同”,这句话在经济学家面前加于强调,可能有人觉得太目中无人。然而,用众所周知的同1个理论来解释同1件事情,却得出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结论,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人们是否真的理解了两者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借债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借债的时候通常要用其他资产作抵押,如果到期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债权人有权要求用抵押物作强制清偿。而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没有规定期限,也不保证每年有多少红利;张先生用100元货币购买了某家股份公司的100元股票,股份公司得到100元货币作为公司自有资本,张先生则得到100元面额的股票凭证,成为该股份公司的1位股东;股票不能退股,不能清偿,只能在股票市场上作买卖交易。社会主义国家里有些人1开始反对股份公司,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办产业缺钱就贷款借债;后来他们发现拿1纸股票凭证换钱用,既不必还本也不用按期付息,不用白不用,于是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变得非常喜欢发行股票。只要缺钱用,就变着法子发行股票;已经发了股票的,就在原有股票的基础上再增发股票,或者再配售股票,实在不行就发行以后能够转换成股票的“债卷”;公司每年也不用发放红利,送点红股就可以了。—— 1句话,股份公司变成1只铁公鸡、大铜猫、瓷8戒、金悟空,1只吃肉不吐骨头的怪兽,谁也拿它没有办法,有人唱起了“股殇”。
下面我们就根据上述股票原理,分析1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最新1期《财经》杂志上的撰文([1])的观点:
“现在的问题是,在新的1年里,怎样使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更富有成效?……在我看来,在消弭结果的不平等方面,1件眼前能够做、也完全应该做的事情,是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偿还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隐性负债。……向职工划转国有资产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消弭社会矛盾的好处可以看得10分明显。不仅如此,它对2005年资本市场等其他方面改革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这有助于解决国有企业国家股1股独大的问题,改善我国大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在原来的国有资产划拨给老职工以后,老职工集体的代表机构,比如说社保基金理事会可以自己经营或者交由基金管理公司托管。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或托管的资产管理公司派董事进入董事会,对推进国企改制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好处极大。……其次,这也有利于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受托管理职工‘养命钱’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追求低风险的中度长期回报,因而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请大家看仔细了,吴研究员是主张“向职工划转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些厂房、设备,怎么划?实际上就是把部分国有资产折成股票划给企业职工,而不是把钱划给管企业职工‘养命钱’的社会保障部。就这样的划拨,还有人反对,应该划给全民,特别是穷苦农民。他们以为职工有了股票,就成了公司股东,当了股东,就成了老板,就有钱了,就变富了,贫富差距就缩小了。社会上哪有这样简单的逻辑。职工成为企业股东,不1定能得到实惠,很可能是给职工上了1条绳套。国企职工从来就是国企主人,但是他们的主人地位是通过自己的代表去行使的。国企职工的权益以前既然没有得到保障,职工变成企业股东也同样会得不到保障。为什么?因为职工持股是少数且分散,俗称“散户”,股东权益不取决于人数,而是股数。这些小股东要服从大股东的决策,而这些大股东实际上还是原来那些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只不过以前叫厂长书记,现在改名叫总经理董事长。所以,当股份公司缺钱用时,企业职工很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动员报告:职工同志们,你们都是公司的股东了,成了老板了,现在公司要配股,大家掏钱吧!有胆大的职工也许会问1句:没有分到股利,怎么反而要掏钱?董事长会解释说:不是分给你红股了吗?不要以为股东是好当的,当股东保赚不赔,职工持股很可能只赔不赚。民间流传的股谚是:10个股民9个赔,小股东自谦为股民就是例证。而如果将国家股划拨给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这只不过是将股权从这些代表手里划转到另1些代表手里,配股的钱很可能要从企业社会保障基金里面出,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本来就不够发,这样1来不就雪上加霜了吗?这样能缩小贫富差距吗?以前有位大人物说过:要钱没有,要命有1条。现在算进步点,要钱没有,要股有1份。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国家股如何“减持”
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1般要占总股本的51%以上,这就是所谓国家股1股独大的问题。显然,设计这样的股本结构是有历史原因的,其政策思想就是确保国家对企业的特权地位。前面说了,股权的大小,不取决于股东人数,而是决定于股份的多少。国家股是不上市流通的,而其余的少数股,就是普通股,或者叫社会公众股、流通股,是可以在证卷市场上买卖交易的。国家股不流通,所以永远掌握在代表国家的代表手里。流通股可以流通买卖,今天张先生购进100股,成了某股份公司的股东,明天他不想当股东了,可以抛给李先生,李先生变成了该公司的股东。这样看来,流通股象征社会公有的性质,国家股象征国家独占的性质。国家股不流通,国家股1股独大,这是私有制的最后形式。
国家股1股独大有许多弊端,例如竞争性差,效益低下,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于是有人提出方案:将1部分国家股转变成流通股,抛给散户,出卖国家股得到的钱用作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设计这种策略的人认为:国家控制1家股份公司,不1定非要持有总股本的51%的股票,持有3分之1或者4分之1的股票,也能控制该股份公司,这是因为社会公众股分散在散户手里,团结不成力量,不足于和国家股抗衡。显然,这种国家股“减持”策略有可取之处,它比吴敬琏研究员提出的划拨国家股给企业职工似乎要高明些。国家股代表了国家的资产,将国家资产低价或者无偿划拨给高管层不妥,划拨给本企业职工显然也不妥当,而且没有解决这部分股票的流通问题。国家股通过上市交易抛给社会公众,变国家股为社会公众股,所得到的钱用作社会保障,就比较合理。这里的社会保障,既包括本企业职工,也包括其他企业职工,还可能包括其他贫困社会成员。这些钱应该专款专用,不能充作1般国家财政收入,如果当作税收之类国家财政收入,很可能用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俸禄,以解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说“出卖国家股得到的钱用作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也许属于“词令”,许多地方的中小国企,也有些大型国企,不是卖给了私人,卖给了香港老板吗,收到的钱划转到社会保障局了吗?发到退休的企业老职工手里了吗?国家股1旦变成了钱,许多人就会边瞪眼睛边伸手,有权的用权,有智的用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成为各人各派理论的准则,社会保障部门也不1定会积极争取,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他们退休以后的退休金不从企业社会保障基金里面出。吴敬琏研究员可能也不积极,因为他的退休金也不是来自企业社会保障基金。

第1页 1 2 

    上一篇:购买力及其贮藏。投资理论的“凯因斯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