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衔枚疾行,壮志凌云。用这句话来形容深圳金融中心的建设尤为准确。
深圳,这时一个因最早充当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而必将要载入中国当代史册的城市,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城”,创造了名播四海的“深圳速度”,谱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春天的故事”。
1992年以前,作为中国最早的特区,深圳一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最早开放的城市,创下了诸多“中国第一”:1987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199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深交所;199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
1992年以后,伴随着浦东的开发,在中国金融中心争夺战中,上海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2001年下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停止新股发行,原定2000年在深圳开办的创业板也迟迟不见踪影。在停止IPO的近3年中,深市累计流失二级市场交易资金达到4695亿元,平均每月流失印花税收入3756万元,两年累计近10亿元。深圳的金融“太阳”日渐西坠。网
四年前,“我为伊狂”(网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发社会舆论对深圳竞争力弱化的忧虑,在经过全社会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之后,深圳出台了被媒体形容为“重拳出击”的“十八条”,核心思想有二:一是: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适合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深圳相继推出“一办一委一金”,即:成立市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和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设立“深圳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核心思想之二,就是让利。给出优惠政策,显示挽留现有金融大机构、吸引外来金融机构落户深圳的热情
经过近3年的焦灼等待,2004年5月18日,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正式获准设立。重启新股发行之门,也重燃了深圳市金融中心的梦想。
截至2005年末,深圳市金融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7%上升到了9.5%。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总资产约达1.5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8%;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33亿元,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证券市场股票、基金累计成交金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保费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24.8%。此外,黄金、债券市场交投活跃,外汇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日益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政府提出: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乘势而上,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其思路是:网
一是加大金融业自主创新力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做好金融业管理制度、产品业务、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大文章。二是通过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将金融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四是要优化环境根据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优化、改进,尽全力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一流环境。五是要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