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元的反通货膨胀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思维逻辑。我国的反通货膨胀思想自古有之,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通胀,但有关货币和物价的学说源远流长,反通胀的思想就散见于这些思想之中。中国古代的货币理论体系是由名目论、金属论、数量论、轻重论相互揉合并以《管子》理论从中贯穿而成的。《管子》的货币思想在中国古代的货币思想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峰,其对中国古代反通货膨胀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中国古代的反通货膨胀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先秦到北宋、北宋到元。前一个阶段是金属货币流通阶段,后一个阶段纸币进入了流通领域,每个阶段的反通胀思想都有独特的特点。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反通胀思想以反铸币减值的金属论者的思想成就最为突出。在纸币进入流通领域的条件下,以货币数量论者的反通胀思想成就最为突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前360年至1905年这2265年间,货币价值大的起落达20余次,货币贬值的时间超过1200年;货币回值或平稳的时间不到1000年。其中绝大部分回值是暂时的,而且基本上是还未完全回落又重新上涨。中国古代货币流通的黄金时代只是汉唐的三个120年,即:西汉文景以后的120年;东汉明帝以后的120年和唐贞观以后的120年。
可见,中国二千年货币流通史的一多半是通货膨胀史。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会有大量的反通货膨胀的思想。那么,可以说,先秦到元的货币思想史也是一部反通货膨胀思想史。在两个时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本原因始终是财政发行的需要,要么铸币减值,要么超发纸币。货币思想家们提出许多铸造足值金属货币,回笼纸币的治理办法,此外还有一些思想家认识到财政问题是通胀根源,但是这些观点并不足以与被超经济力量渗透的管子、贾谊、晃错的货币思想想抗衡。中国历代货币理论在超经济力的渗透下无非是祖述管子,贾谊、晃错的货币理论,并为统治者超经济铸币减值、发行纸币服务。所以中国古代货币流通史成为通货膨胀史的悲惨历史。
时隔千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出现了,研究古代的反通胀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反通胀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反通货膨胀思想;管子铸币减值;准备金;财政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2007年,最初的猪肉价格上涨引发了物价指数的节节升高,2008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的宏观经济资料中CPI指数达到了4.8%,预防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政府的重要议题。不仅如此由于物价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通货膨胀问题也成了普通人所关心的问题,有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之势。纵观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或迟或早地、程度不同地发生过通胀。通货膨胀从产生到今天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拿我国来说,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发生了六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严重通货膨胀是发生在1949一1950年。当时共和国刚刚成立,政府要接收旧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出现了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靠发票子来弥补。这就使得旧中国持续了12年的通货膨胀延续下来。1949年12月的全国批发物价总水平比当年9月上涨了3.4倍,比一945年12月累计上涨了74.4倍,1950年3月又比上年12月上涨了1.3倍。中央利用行政手段狠抓物价,控制市场,物价才逐渐稳定。
第二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61一1962年,由于1958年开始的三年的“大跃进”,三年内财政赤字达到170亿元,货币流通量翻了一倍多,1961年的物价指数上升了16.2%,1962年又比1961年上升了3.8%。国家随后采取了大力压缩总需求,控制财政和信贷支出,回笼货币的措施,到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物价基本稳定。
第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81年前后,为了挽救“文革”的损失,开始了一轮投资高潮,导致了投资膨胀,国家的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增发货币,结果造成物价指数的上扬。国家随后采取了紧缩措施,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入手,压缩投资,促进储蓄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最终稳定了物价。
第四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85一1989年,由于经济经济过热,投资过大,工资成本的推动,财政连年赤字,货币发行量失控。1985一1987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率分别达到8,8%、6%、7.3%,而1988年和1989年则分别达到18.5%和7.8%,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随后国家采取了紧缩措施,但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经济萎缩。
第五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一1995年,由于投资过热,金融秩序混乱,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1993年的物价涨幅为13.2%,1994年达到21.7%,1994年为14,8%。随后后国家采取紧缩措施软着陆成功。
此外2003年还有一次轻微的通货膨胀。这六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货膨胀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通货膨胀。笔者翻阅典籍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不但多,而且更严重。根据中国当代著名钱币史学者郭彦岗教授统计,我国从秦汉至清末,计有通货膨胀19次,其中13次发生在铸币流通时期(秦汉到五代十国),6次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出现的。①
自公元前360年至1905年这2265年间,货币价值大的起落达20余次,货币贬值的时间超过1200年;货币回值或平稳的时间不到1000年。其中绝大部分回值是暂时的,而且基本上是还未完全回落又重新上涨。中国古代货币流通的黄金时代只是汉唐的三个120年,即:西汉文景以后的120年;东汉明帝以后的120年和唐贞观以后的120年。明代虽然自永乐以后的120年间钱米价也较平稳,但不能与汉唐同日而语。之后,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通货膨胀的集大成者。自秦汉间的“米至石万钱”,南宋“十八界二百不足以贸一草展”、元代“米粟斗值三十千”,到民国时期100元法币买0.0000000000185两或1/400粒大米(1949年5月),其通货膨胀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可见,中国二千年货币流通史的一多半是通货膨胀史。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会有大量的反通货膨胀的思想。本文就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通货膨胀思想发展脉络和思维逻辑。
对于中国古代的反通货膨胀思想,有关经济思想史以及货币思想史的书籍没有单另论述,经济思想史以及货币思想史的文章也鲜有涉及,笔者想在此做一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