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凯因斯的构想是,既然人们“节制消费”而将购买力贮藏起来,严重影响到生产与就业水平,那么,我们只好将存在银行里的这笔购买力贮藏变成投资,以投资来拉动就业和消费需求。另外,如果个人投资不积极,那就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是凯因斯的主要思想。但这就产生了1个难题,因为出现生产过剩与消费疲软正是因为原先投资过于高涨,从而造成经济泡沫及泡沫崩溃后的经济衰退。如果现在再以新的投资来试图解决这种因投资过度所引起的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投资才不至于使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陷入更加深重的境地呢?如何投资才能够将经济带出衰退局面呢?这个难题我们将其称为“凯因斯难题”。凯因斯在解释“在丰裕之中的贫困这1矛盾现象” 时曾抱怨“社会产量”太大,从而造成过剩,比如他说:“有效需求原理的作用会强迫该社会减少它的产量,1直到存在着潜在财富的该社会贫穷到如此的程度,以致它产量的多于其消费的部分被减少到与它的微弱的投资诱导相适应为止”。 他希望社会“贫穷”到很高程度,但是,投资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供给,这样社会不是更加“贫穷”,而是更加“丰裕”。所以凯因斯的投资理论具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如何投资才不至于增加社会的“丰裕”程度,进而加重经济的过剩危机呢?
这个“凯因斯难题”也体现在凯因斯本人所设定的“投资诱导”概念之中。因为他认为,“微弱的投资诱导”使社会投资大量减少,从而出现经济危机;而出现投资诱导过弱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其中他认为最主要的是“资本边际效率”大幅下降,即资本盈利能力大幅减弱,使投资者减少他们的投资。他进1步认为,如果投资所得只等于甚至低于银行利息,那么人们就会将钱存入银行而不再作任何投资。他说:“在任何时期中,如果增加在任何1种资产上的投资,那未,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该种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就会递减……显然可以看到,实际的投资量会增加到如此的地步,以致没有任何种类的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会大于现行的利息率”。 于是他主张由政府投资来接上私人投资退却的地方,以政府投资来扩大需求和就业,从而把经济带出危机境地。他说:“我希望看到的是:处于能根据1般的社会效益来计算出长期资本边际效率的地位的国家机关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直接进行投资”。 在他看来,私人投资注重于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政府投资则可更注重于公共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纯粹的谋利。所以政府是应该有责任将私人投资缺乏的地方补上的。但是实际上,政府投资也需要讲效益,讲效率;而政府投资的弊病却正在于缺乏效率,投资所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加重过剩危机(比如政府往往会指令银行向那些机制不灵活、产品过剩严重的政府企业发放贷款,以维持它们的生产与生存),因为它最终只是以其质次价高的过剩产品而充斥市场。这样,既使这样的投资加重市场的过剩危机,又使银行由于政府投资而陷入坏帐压力沉重的境地。所以与凯因斯的想法相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都不会作直接的投资,只是通过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利率来调节投资的边际效率预期,从而达到刺激私人投资的目的。但凯因斯对这种货币政策的效果感到怀疑,他说:“以我自己而论,我对仅仅用货币政策来控制利息率的成功程度,现在有些怀疑”。 因为这样的货币政策总具有“远水难解近渴”的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