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蓄—投资流程中的失衡问题
2017-12-23 01:0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储蓄—投资流程中的失衡问题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毕业
资本形成是储蓄形成和储蓄向投资转化两个环节相结合的结果,它要求意愿和潜在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差别较大的,有的主体储蓄大大高于投资需求,有的主体则正相反,储蓄小于投资规模。因此要使资本形成得以实现,就需要经济存在着有效的机制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转移到资金亏损部门以形成投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资本形成的核心机制,要使资本能够形成更大的规模,并使投资转移到高效益的投资者手中,就应使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能够最大规模的动员储蓄,并实现储蓄向高效益投资的转化。
我国储蓄投资机制正日益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新体制还没有最终建立起来,旧体制的内核还没有根本消除,因而我国储蓄—投资的流程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问题上:1个是投资规模偏大,存在着虚假储蓄;1个是储蓄—投资主体流程失衡,存在着储蓄过剩和投资基金不足并存的现象。
1、 投资总量与真实性储蓄总量失衡
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要受到储蓄总量的制约,投资规模是否适度要取决于储蓄总量,如果投资规模超过了储蓄总量,那么这就意味着投资规模偏大,引起国内物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投资规模超过储蓄总量是因为储蓄有两种表现形式,1种是价值量的储蓄,1种实物质量的储蓄,若价值量的储蓄增加,而物质量的储蓄不便,超过物质量储蓄部分的价值量储蓄,由于没有物质保证而成为虚假储蓄。
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来看,虚假储蓄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3种情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 财政向银行进行透支,超越银行正式资金来源。
如果在财政出现赤字时,银行没有足够的真实性资金来源,而是靠增发现金或在财政账户上增划存款,由此形成的存款,则是虚假存款,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虚假存款,由此而产生的贷款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物质保证。
(2) 物质产品的损耗或损失
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态和实用价值形态是分离的,各自进行着相对独立的运动。在价值运动中,各种存款不会发生损耗和变化,但是与此相对应的物质运动却是有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亏损、霉烂和损耗的。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减少了,但作为与它相对应的价值存款却依然存在。由此形成的超过现有物质量的价值储蓄属于虚假储蓄,与此对应的投资货款就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
(3) 银行贷款投放的失误
银行脱离生产和物质供应基础,空投贷款所形成的虚假存款储蓄,是我国虚假储蓄产生的1个重要原因。企业无法归还贷款,形成呆账和坏账,由此形成的各种存款储蓄就必然是虚假储蓄。另外,企业贷款生产出的挤压无销路的物质,则贷款对应的存款所形成的购买力是无物质保证的。
总之,有虚假性储蓄所形成的投资是超过现有物质保证的投资,属于规模偏大的投资,这部分投资需求只有依靠价格上涨才能吸纳。
我国改革以来,投资规模之诉1片大,是因为存在着虚假储蓄,而虚假储蓄产生的1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现行体制造成的。这是因为1方面银行不是真正独立的商业银行,另1方面,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2者的经营都受到非经济原则支配,致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差,这就使得1方面资金投放增加,存款储蓄也相应增加,另1方面社会财富却没有相应增加,或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赶不上资金投放和储蓄增加的速度,就必然引起投资规模偏大、价格上涨的现象。
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