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谐音转写类词语
此类网络习语是利用谐音的方法改变原词语的书写形式,以风趣、形象为目的。这种谐音只要求声母和韵母相同就可以,不顾及声调,主要有汉字谐音和数字谐音。汉字谐音的方式为近音替代,如“版主”可谐音为“斑竹、板猪”,相应的“主页”则成了“竹叶”,再如菌男(俊男) 、霉女(美女) 、幽香(邮箱) 、青筋(请进) 、酱紫(这样子) 、果酱(过奖) 、板斧(版副)等。这一类型的词语有的并不是网民有心而为之,主要原因是拼音字库中没有指定的词组,但运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却在首先跳出的生造词中惊喜地发现,原来偷懒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推而广之,终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使用。当然,也有一些谐音词语是网民们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而有意对其原意进行歪曲的,如“菌男”、“霉女”等。汉字谐音还包括谐译,如homepage (主页)音译为烘焙鸡,modem (调制解调器)为猫。
数字谐音是另一种常见的网络词语类型,其方式包括:(1)以数字代词。常见的如“88”(拜拜) 、9494 (就是就是) 、7456 (气死我了) 、687 (对不起) 、55555 (表示呜呜地哭) 、7758 (亲亲我吧) 、4242 (是啊是啊) 、748 (去死吧) 、987 (就不去) 、847 (别生气) 、7998 (去走走吧)等。
词语同样可以以数字替代,如f 2 f ( face to face,“to”的发音与“two”相同) ,me 2是me too的谐音, B 4则是before的谐音简写, fore与英文four的发音一样。这种由十个阿拉伯数字排列组合构成的数字网络词语形式简单,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有时比用词语表达更为简便和快捷。
(2)以词代数字。如win 95谐音成“温酒屋”, win 98则是“温酒吧”。PⅡ (奔腾2)说成“屁兔”。这种数字谐音目的不在于简洁而在于风趣。
3. 比喻联想类词语
上网者以联想丰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喜欢标新立异。在网络交际中为了表现自己的前卫、时尚等,创造出了一大批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比喻联想类词语。流传广泛的有:“青蛙”表示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指长得不太好看的女性;“菜鸟、小虾”指网络新手,而“老鸟、大侠”是对网络高手的称呼。“灌水”是指在论坛上随便发一些不足50字的帖子;“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发帖子的人则是“楼主”;“造砖”指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果在论坛上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论,就叫作“拍砖”。这类词语有很强的衍生性,如由“灌水”就衍生出了水桶、水鬼、水仙、水王、水母(皆指灌水狂人,水母特指女性) 、水手(灌水者) 、潜水员(喜欢看别人灌水自己不灌水的家伙)等,由“网虫”产生出了爬虫、网络新手、小虫(中级网虫) 、飞虫(高级网虫)等词语。这类词语大多是通过比喻、联想的方法形成的,具有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特征。
4. 符号象形类词语
这类词语是网民们利用键盘上已有的各种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组合或利用电脑技术创造的表情图像。这些符号组合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代表固定的意思,在网络语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色。如“: - ) ”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微笑或开玩笑, “^o^”表示惊讶,“^! ^”表示赞许,“: - S”则代表语无伦次的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3 : 0”(小丑) 、“: 3 ) ”(陶醉的神情) 、“: @”(牙痛) 、“x- ) ”(我死了) 、“ ~~~~(>_<)~~~~ ”(哭泣) 、“( ❤- ❤ ) ”(恋爱) 、“O(∩_∩)O~”(哈哈大笑) 、“~(@^_^@)~”(害羞)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又出现了一些更为形象的符号词语,如:(坏笑)、(晕倒)等。网民用这种符号来代替某些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且简约生动的表达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概况
(一)、年龄情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CNNIC)第二十四次(2009年7月)的统计显示,10-29岁的年轻群体占整个网民群体的62.8%,即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2.12亿。[3]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表1)[3]
(二)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移动的日益完善,上网不再局限于电脑,也不仅仅局限于网吧或者家庭,现在可以说是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随着中国3G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计,2010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上网将会更加普及。手机网民年龄呈现偏态分布,其在10-29岁上的分布更为集中。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上网更多地吸引了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使用。[3]通过手机上网,青少年可以更加方便的穿梭于各个网络,这样也促进了网络语言在这一群体中的流行。另外,手机短信热也是网络语言传播流传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少年将网络语言用于发送短信,这样将网络语言带入手机应用中,也进促了网络语言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