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娱乐
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伊德提出了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在内的三部人格结构。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又最有力的部分,人类所有精神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贮存于此。本我的唯一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快乐,弗洛伊德把本我这种只图快乐的活动准则称为“快乐原则”。在现实的精神生活中,人类内心最隐蔽处欲望的实现,“快乐原则”的遵循很大部分是通过娱乐活动这一直接途径实现的。娱乐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身心愉悦。通过想象或幻想,以嬉笑怒骂、风趣幽默的方式实现的娱乐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快感。
在自身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去追求一种无限“解放”、“自由”的精神状态。同时,当困境的压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暂时逃离现实的压抑和痛苦,以获得精神上的缓冲,而这些正是娱乐的功能。在当前这样一个形态急剧转变时期,绵延不绝的变革带来的生存焦虑令人窒息,多元价值观的跌宕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业、爱情、就业的现状与各方期望之间难免存在落差,多种来源的压力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各种可能的排遣通道,诉诸娱乐无疑是一个颇为可取的途径。
另外,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娱乐至死”本身就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诉求。同时,娱乐是大众的权利,应当说,互联网的发展与草根娱乐的兴起是相辅相成的。传统传媒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不高,娱乐,不论内容抑或形式,主导权都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普通大众更多地是被动的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与享受娱乐中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乐气质的,以新颖性与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必需符号。[8]比如说“太平公主”本来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可是在网络语言中,却被曲解贬斥为“胸脯平平的女人”。“白骨精”本义是指害人的妖精,可是网民们偏偏曲解为“白领、骨干、精英”!“留学生”本来是指出国留学或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但在网络上往往曲解为“留级的学生”。“海龟”被说成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即“海归”。“海带”更是被理解为海外留学归来,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即“海待”。而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双关式流行语,更是充满了娱乐、调侃、戏谑和反讽。为什么网络语言中,娱乐的社会心理反映特别明显,可能与网民的构成有关,据有关机构显示,我国网民以青年人为主,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使网络语言带有鲜明的“青年特色”,充满朝气和反叛意识。正是这种充满反叛意识的社会群体,让网络双关呈现出娱乐调侃的风格特点,而这也是网络语言特点的折射。[5]
(四)追求自由与宣泄
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但是现实人生是残酷的,社会有太多的约束,人生有太多的烦恼和痛苦,我们有太多的顾虑牵挂和不自由,我们时时感到自己变成了非我,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社会同样有太多的不公甚至丑恶,但是我们时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助和无奈!现实人生,无论男男女老少,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压力,当心理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人们就得寻找释放的渠道,如与人倾诉,寻求心理援助等,但是这些方式存在时间、对象、安全性等诸多限制。而网络交流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所以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充满了网民的自由宣泄甚至恶搞。[5]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因为交际对象的显在性,交际的现实性,交际目的的功利性,各种语言、语用规则的制约性,作为言语行为主体,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依据各种语言、语用、社会的规约循规蹈矩使用语言文字,但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所有的清规戒律顿时土崩瓦解,所以,网民们创造了“火星文”,如:(1)1切斗4幻j,↓b倒挖d!(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2)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如果不加括号注释,很多人对以上话语一定无法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火星文”,这种对语言语用规则的肆无忌惮的自由肢解、糅合,体现的正是一种自觉的自由宣泄的心理。网民用表层的荒诞性曲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我们看来,火星文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双关性文本,表层荒谬,里层还是在传达相应的信息,只是不想让多数人轻易解读而已。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实际上就是这种自由宣泄心理的反映。本来是单义的话语,在网民们自由宣泄心理的支配下变成了多义性话语,本来只能表达数目的数字符号,故意不表示数目而随心所欲、别出心裁用来表情达意,本来单义的一些名词术语,偏偏曲解为双关性话语,本来通俗甚至粗俗的流行语,经过网民的传播却立即变成了包含巨大社会信息,针砭社会时弊、承载社会批判的犀利的话语武器,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语言资源,丰富了表达方式。我们对网民们在网上通过语言文字自由宣泄的言行不必大惊小怪,他们对社会、语言的负面影响是很有限的,实际上他们对语言文字别出心裁的运用,是对语言文字的潜在交际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对语言的发展创新也是有促进作用的。[5]
四、社会现状与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相互作用
(一)近年网络流行语探析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词汇演变现象,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汉语新词语的催生力量。2008年,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互联网而重生,这个字就是“囧”。囧,读作jiǒng,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这个字,网络上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该词被热炒源自于央视新大楼的征名,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有人把它称之为“21 世纪最牛的一个字”,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 万多个,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囧”字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在网语运用者眼中简直再完美不过了。甚至一些与“囧”形近的汉字也有了新的含义。如:崮,网语中的意思是囧国国王;莔,网语中的意思是囧国皇后……囧是一种态度,是一门,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囧是平凡的,但是迥然一看,却又包含着万般语言。囧是神奇的,囧中有着对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