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青少年与网络语言网络毕业论文(5)

2013-11-04 01:06
导读:与“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这个字,不明白的人,在年轻的网民眼里,已经落伍了。“槑”是古汉字,部首为木,音和义同“梅”,《康

  与“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这个字,不明白的人,在年轻的网民眼里,已经落伍了。“槑”是古汉字,部首为木,音和义同“梅”,《康熙字典》有所记载。由于该字由两个“呆”字所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网语中形容人不仅呆,而且“很呆”,又称“特傻”。

  本来用“孩子都会打酱油”是来说明自己的年龄不小了,但“打酱油”一词在2008年被热炒却和年龄无关。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对一位广州市民进行了采访,那位市民无意中的“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即成为网络热词。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打酱油”代之,简单明了。“打酱油”,也是一种态度。是指网络上不谈与自己无关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一种十分流行的表示无奈的术语。面对这样那样的炒作,我们对这种“很黄很暴力”的骚扰很无语、很无奈,只能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这代表了网民的心声!

  如果我们一一考察网络上不断翻新的网络流行语,我们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们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是话语表层的直接感知的语义,一定负载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换句话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基本上都是双关语。这一点早有网民指出:“躲猫猫”和“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反低俗”、“河蟹”一样,都是网络上的双关暗语,它们一经网民的,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把普普通通的词汇变成戏谑嘲讽的绝佳武器。

  “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反低俗”和“河蟹”本来都有自身在系统中相对稳定、约定俗成的语义,但是当一个个耸人听闻的社会事件发生并在网上持续被人们关注、质疑之后,与之相关的关键性话语立即凭借社会语境的支撑成为网络流行语,其语义也就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不再是表层的含义而是已经获得新的语义,成为一种新的网络双关语。

  “躲猫猫”其常见含义是指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但是作为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负责人为了规避责任的一种托词。当网民本身没玩“躲猫猫” 的游戏,却故意说“躲猫猫” 的时候,那么其话语真意就必须越过语表进人语里:表达的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强烈的质疑和愤懑的态度。

  “做俯卧撑”,本来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但当瓮安少女李树芬在深夜溺水而亡,他的同伴的解释竟然是在自己做第三个“做俯卧撑”时听到少女说“我走了”就跳江了,这样离奇的解释,人们无法相信,于是“做俯卧撑”立刻成为网络流行语,人们意欲表达的是对此事件的质疑。当人们说“做三个俯卧撑”时则是强烈质疑和愤怒了。

  “正龙拍虎”则是对谎言的无情揭露。“正龙拍虎”来源于华南虎事件,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使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另外还有社会公信力缺失的意思。可见,许多的网络流行语借助事件这一宏观语境,获得了新的语义,成了新的双关词语。[6]

  (二)动因分析

    网络被当作相对最自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方向。网络流行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言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观照现实的热情

    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而且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催生出一个或多个网络流行语是公众参与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流行语的风靡本质上是一种无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行语现在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2.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网络流行语的频发也与中国网民结构有关,流行语的语言特征迎合了网民主体的需求。根据CNNIC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十多年来,中国的网民群体急速增长,但35岁以下的网民一直占网民总数的80% 以上。35岁以下中青年网民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年轻群体处于生命的活跃期。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力创造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网络流行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大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处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中,生存焦虑感和角色归属感并存,心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行语,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凸显自我;另一方面又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标示自己“网络达人”或“愤青”的身份。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心领神会”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出于“使用与满足”的动机做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新词语的个人选择。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网络上流行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可以说流行语是反映网民社会心理需求的集体作品。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一种叛逆、浮夸、去中心和玩世不恭的社会心态,反映了这个时代大众化、娱乐化的情趣,从传统内敛文化到这种社会心态的转变,在中青年网民群体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来。

  3.草根文化的网络基础

  网络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互动性为流行语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语言和技术条件,加速了新词产生和扩散的生命周期。通过简便的点击、回复等操作,网民就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制造热点、传播流行。网络使流行语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从前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其孕育和扩散过程可能需要几年,但网络强大的复制能力和传播潜能,使流行词朝夕成熟、转瞬远播。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观照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就像狂欢中向百姓开放的“广场”,匿名性使权威界限消融,中心和边缘变化,草根网民获得空前的表达自由。在网络这个“熄灭了灯光的舞台”上,各种被压抑的语言行为呼啸而出。网络流行语,某种程度上就是巴赫金所谓的“杂语”:高下混杂、专事骚扰、擅长破坏。这种草根群体热衷的网络杂语狂欢,不单单抵制官方话语的大一统纯化努力,而且造成了语言自由转义的欢闹场景。网友在玩游戏一样地随意转义、拼贴、戏仿中,体会到了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快意,呈现了一种推崇个性、平等和自由的现代草根文化。[11]

上一篇:浅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