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短信中使用的通常是符号式的网络,例如“(*^__^*)”表示嘻嘻、可爱,“%>_<%”表示哭,“⊙﹏⊙b”表示无奈、受不了等。手机短信里的网络语言通常直观形象而且简约生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所以非常受思维活跃的青少年喜爱。
(三)、使用渠道
网络应用使用排名和类别(表2)[3]
根据有关的结果显示:有九成以上青少年接触网络,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每周有1—2天触网时间的青少年占绝大部分。其中以学习为主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只分别约占到29.6%和47.1% ,娱乐(听音乐、看、玩网络游戏等)占据绝对优势,约占79.6%,可以看出青少年触网主要是休闲娱乐;网上信息交流(新闻、搜索、博客、论坛等)比例较高,论坛和博客成为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网络语言使用的重要渠道。[4]
从网民的使用目的来看,网络应用行为可以划分为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网络娱乐类,商务交易类四种,基本涵盖了目前的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博客、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等具体应用类型。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网民在网络娱乐、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上使用比例较高,除了论坛/BBS外,这三类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商务交易类使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网络购物普及率为26%。
三、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求新求异
求新求变是人类的本性。从婴儿期开始,人们就为周围中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好奇地探寻着。婴儿一旦发现一个新奇事物,就会立即用舌头品尝,或者用双手触摸。这种本能力量推动人类形成了对新奇事物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动力定型,带给人类无穷的创造力。构成当代网民群体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活跃,灵活变通,喜欢新颖独特的体验,拒绝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因而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刻板、保守的束缚,当然包括传统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寻求更简洁、新颖的表达方式。以“火星文”(网民使用的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分为符号火星文和异体火星文两类,因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而得名) 为例,主要就是“八零后”“九零后”的杰作,他们使用经过加工改造的汉字、外文与各种符号,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新奇、大胆,本身是与娱乐紧密相伴的手法。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寻求新鲜刺激的反映,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的清新、幽默、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过程,给人以快感。年轻人说话有时只是以纯粹的追求快乐为目的,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善于制造幽默和分享幽默,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本身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排解压抑、愤懑的渠道。[8]
(二)从众与模仿
心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比如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买东西,而我们对那里的店铺又不了解,在有几家书店让我们挑选的情况下,我们肯定会选择人多的店铺买书,这就是最普遍的从众行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也有或多或少的模仿心理。年轻人,尤其是20岁以下的学生,模仿心理和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习惯于模仿老师、家长、同学的行为方式。在网络交流上,他们会模仿使用别人的新颖有趣的表达形式,比如,当看到有人用“偶”来称呼“我”、用“虾米”来替代“什么”、用“稀饭”表示“喜欢”,有些网友觉得这样卡通化的表达很有个性,从而模仿体验。网络交流中一些特别句式使用较多,如“……的说”、“……死掉了”,也是网民模仿的结果,“我要回家的说” 中“……的说”没有实际意义,“我高兴死掉了”中“死掉了”也只是起加强语气作用,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体现了网民追求新奇、喜欢从众的心理。网络新词一旦受到网民们认同,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甚至仿制出更多的词语,如“粉丝”一词源于Fans,意思是崇拜者、追星族,由于网民大都略懂英语,追求时尚,于是“粉丝”就成为一个强势的成功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甚至某超女的“粉丝”被称为“米粉”。这些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的体现。这种从众行为的实施,一方面因为网络语言新颖别致,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另一方面,也缘自网民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