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青少年与网络语言网络毕业论文(6)

2013-11-04 01:06
导读:(三)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对的感受和反映 l、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对社会认知变化的体现 “正龙拍虎”、“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做俯卧撑”、“做人

  (三)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对的感受和反映

  l、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对社会认知变化的体现

  “正龙拍虎”、“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做俯卧撑”、“做人不能太CNN”等网络流行语都是2007年至2008年很流行的网络。贴吧里有人认为这类流行语,体现了民众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普遍自私自利而对世事的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类网络语言能广泛流行的原因还是与网民们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有直接的关系,只是网民们在网络这片自由的土壤里,把这种关注和关心以一种完全娱乐化的甚至是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表面看来是漠不关心,实质上这样的流行语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起来,恰恰是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及肘关注,对社会环境迅速认知做出的一种反映。从对近两年来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分析来看,网民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事件在网络流行语的包装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上的舆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网络这样开放环境里,网络流行语已经是一种来自群众的议程设置。

  2、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体现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的重要表现,也是网民不同时期价值观的表征

    网络流行语得以流行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广泛认同,是网民对社会观念的一种集体反映。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一定时期人们的文化和社会心态,它总是最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变迁。如:“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等流行语,与以前的“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切跟着共产党走”这样的句子差别很大,体现了中国民众从利益至上到个人利益为主的转变。生活水平提高,引起了更多的需求与多元的关注点,思想也随之变得活跃开放。我国早先的生活用语在娱乐为主导的网络上已经彻底的退居其次。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青年对前途工作、个人发展以及个性的标榜占据着流行语的很大一部分。时尚与新鲜的网络流行语频繁更替出现,也成为认识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风向标。如今,对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被社会各阶级人士广泛认同,而网络流行语是这一变化的显著符号表现。人们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物化与务实”,挣钱养家、柴米油盐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常生活现实。网络流行语总体来说趋向于口语化,一般仅限于上网使用,很多网络流行语在应用过程中变成了现实社会中的普通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我们应该通过网络流行语这层能很快表现自身又能感知外界的皮肤,很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五、

  “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新奇、简洁、幽默、直观形象等特点,既满足了网络聊天的需要,迎合了青少年的求新求异、从众与模仿、娱乐心理、和追求自由与宣泄的心理需求,又丰富和发展了词汇。网络语言中的一些词汇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人们的态度莫衷一是。有观点认为对于那些对普通话词汇有负面影响或粗俗低下的词语,一定要加以正确规范和引导。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认同。我们不能对网络语言采取排斥、不屑的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网络语言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搞清楚网络语言变异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从而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9]

  通过网络环境建设,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抵制其不良的影响,促使网络流行语健康积极地发展。最后,优化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营造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对青少年规范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有赖于网络环境的优化。通过优化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把优秀的价值观及时传递给青少年,同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和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秀兰.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N].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段玲,蒋玲. 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流行原因的多维透视[N]. 企业导报,2009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http://www.cnnic.net.cn  2009-7

  [4]  刘  郁.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探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9

  [5]  钟玖英. 网络双关与心理[N]. 毕节学院学报,2009

  [6]  《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流行语》http://www.elanso.tom.2009.2.21

  [7]  李军,刘峰. 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N].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8]  廖友国. 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N].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9]  张会娟.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N]. 理论学刊,2006

  [10] 吴太胜,陈业秀. 网络语言及网民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N]. 广西社会科学,2007

  [11] 王  英.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N]. 前哨,2009

上一篇:浅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