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探析(1)(2)
2014-09-22 01:05
导读:(四)保证企业团体对下属企业进行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需要 从团体治理的角度出发,母公司对其所投资的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是十分重要和必
(四)保证企业团体对下属企业进行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需要
从团体治理的角度出发,母公司对其所投资的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团体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企业团体建立一套公正、公平、科学公道的考核体系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这套体系与方法的建立主要依靠于财务控制。
(五)防范企业团体的财务风险的需要。
在企业团体的财务治理实践中,由团体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贷款进行担保,或由团体母公司同一借贷资金给子公司使用并负责同一还贷的做法是很多的。在资金的借贷过程中,团体公司和子公司无疑都存在着财务风险,如何防范、控制整个团体但的财务风险是团体财务部分的重要职责,建立实施科学的企业团体财务控制体系是防范、控制整个团体财务风险的有力手段。可见,企业团体的财务控制在企业团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团体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保企业团体整体利益实现的必要手段,对整个企业团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团体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模式,按治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种:集权型、分权型和
混合型。从企业团体各控制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团体进行财务控制应贯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尽对的集权和分权在现实中都是不可取的。我国的企业团体,要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模式。目前,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团体处于生命周期中成长的低级阶段,现阶段企业团体的战略应该是稳健中求发展,建立起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治理和财务控制机制,待企业团体理顺一切关系制度后过渡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再适当增大分权的力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上风,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团体有必要采用以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控制模式。企业团体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效益为中心,追求资本的最大化。集权与分权结合是以团体经营目的为核心,将团体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而赋予子公司经营自主权和其他决策权,因此,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可预知的一定时期内,相当一些企业团体首选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控制模式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企业团体的财务控制题目、成因及对策
(一)企业团体集中反映在财务控制方面的题目
第一,企业团体治理结构欠规范,所有权人缺位,内部人财务控制严重。有的企业团体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在财务方面名义上是分开的,但实际上还是一家。从产权上根天职不清资产和债权的回属,更谈不上企业团体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资金是如何投资和分配了。
第二,企业团体***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各成员单位逆向选择严重。企业团体内部多级法人制增大了组织控制的本钱,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了多级投资中心和利益被扭曲的利益主体,企业团体总部丧失了集中配置资源的权威和能力。子公司理混乱,经营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又使企业团体整体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第三,企业团体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大多企业团体的财务战略搞的是多元化的战略,把多元化看成是分散风险,进步竞争的最有效战略。但企业团体在搞多元化战略的同时,忘记了自身的专业化上风,导致投资分散,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导致各自为战,从而使企业团体公司失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第四,利用关联交易造假。一些企业团体和上市公司运用大量虚虚实实的关联交易,用会计和财务制度的不完善,加之企业团体和上市公司的新业务和新情况在会计和财务制度上难以界定,粉饰会计报表,甚至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以此欺骗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和投资者,避免退市。第五,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或不明晰,由于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我国企业团体中,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企业团体公(母公司)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控股子公司多数是被100%控股或尽对控股,由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