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避免冲突治理模式的中西差异(1)

2016-02-06 01:05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避免冲突治理模式的中西差异(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治理实际上是对人、财
治理实际上是对人、财、物的治理。那么什么叫治理?很多学者对治理下了很多的定义。作者以为,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其中包括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物之间的冲突、物与物之间的冲突三个方面。

  治理具有两重性,即它的 经济 性和 社会 性。避免冲突的目的也同样具有两重性,即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中西双方的文化传统,即***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为避免冲突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 理论 指导。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论指导,使得中西双方在避免冲突的手段和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一、以“和”为工具的 中国 传统治理

  中国的传统治理,主要特征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为 内容 、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和”为工具,目的是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而非经济的增长。因此,治理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关心的是厚生福利,把治理的重点集中在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对生产领域却不太重视。重视给养,要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于是,中国历代的宏观治理的重心,都是重“维持”而轻 发展 。“维持”是使农民免于饥冷,使土大夫安于宁静淡泊,使社会有 法律 、有秩序,有公共建设,避免外族进侵。而重点却始终都在社会、 政治 与经济的“稳定”而非“成长”上。社会稳定与否,关键的因素在人,在人与人之间不产生大的冲突和对抗。而人与物、物与物的冲突固然也会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大的震荡和灾难,但不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带来动态的毁灭性后果。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中国的传统治理重点放在对“人”的治理上,发展出了一整套治理人、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理论、 方法 和手段。这是中国治理 科学 中最发达的内容,是可以与西方治理科学相比美的精华部分。这种宏观治理理论,在 现代 企业 治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为了求得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在资源缺乏、 科技 不能大量 应用 、始终都是自给自足的传统贫穷的农业社会里,中国传统治理围绕着如何“稳定”,创造出了“和”的理念,来维系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分配与安定社会秩序,甚至这种“和’的理念延伸到了用以避免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冲突。固然中国传统治理在追求稳定的同时并不排除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次要的,是从属于“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了几千年,社会动荡较小,发展缓慢,处于超稳定状态之中,与这种治理理念大有关系。

  为了达到“和”,求得稳定,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原则。治理者的奋斗目标就是平天下,使天下大治,大治就要稳定。从整个社会的总体来说,就是要“天下回仁”,要“礼之用,和为贵”。一旦天下回仁后,就会天下稳定。具体地说,人与人之间的“和”:对上和,要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对平级和,要忠、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对下和,要宽、厚、慈、惠、爱,对外族和,要信任、尊重、不轻视、不敌视,相互融洽,共享太平。总之,人与人之间,包括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上下左右之间,内外之间,都要和。不仅如此,还要人性和,即情绪表达上要有节制,像古人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刚柔得道谓之和”。政事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就是说,要能法理、人情并顾,恩威并济,宽猛互应。人与 自然 要和,就是要“天道自然”,“不与自然争职”,一切顺其自然。一句话,就是在诸种矛盾中,要适当地平衡,采取“中庸”的方式加以调和,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稳定的境地。中国传统治理者使用这一套治理理论和原则于经营经商上, 总结 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商有道”等。
上一篇:企业生命周期模糊边界上可持续竞争力塑造(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