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2)
2016-02-19 01:02
导读:由此可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
由此可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2005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三江源区而言,是青躲高原的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局部保护的意义较小,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而言,以“三江源”保护为契机,应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总体要求,大力保护、永久保护,这是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点,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力度。做不到这一点,所谓短期保护和局部保护都是无济于事的。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建立较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使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从生态环境产品公共性的本质出发,江河源区资源共享、中下游受益者(省份)应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还应成立“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金渠道为四个方面:一是中心财政的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二是中下游地区的补偿基金;三是社会募捐;四是发行生态彩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上中下游、全社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可以面向全球吸引资金和人才,把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变成一项国际性的、自觉的、广泛的社会行为。这不仅对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都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依托上风资源和环境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江源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宗教特色突出、文化交汇突出、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草原地区更是独具特色。因此,三江源区拥有众多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众多领域,例如:中华水塔——三江源,世界海拔最高咸水湖——青海湖,班禅、***的故乡,集宗教、艺术为一体的佛教文化,异彩纷呈的多民族代表性文化等都是三江源区发展旅游业的上风,也是青躲高原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本。只要江河源的旅游设施改善和宣传促销得利,这些需求就会变成现实的大市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农牧民收进的增加,也有利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让农牧民脱贫致富。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很多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题目的情况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由于无论法规多么严格,对于尚未解决温饱又生计无着的农牧民来说,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违法采矿都是难于消除的。可以鉴戒一些经验,三江源区移民应从牧民的实际出发,以草为本、以大畜牧业安置为主的原则,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将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调动江河源区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对源区居民予以补偿,为替换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是:首先,江河源区移民必须移得出、稳得住。只有人口移得出,草场不放牧,生态才能得到保护。移民搬迁安置费应及时到位,能让移民在进住地稳得住。其次,移民要逐步致富。要将移民的致富与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突出有地方资源上风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增加移民的收进。再次,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畜牧业深、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按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治理的要求,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优育强,使产品的附加值进步来增加移民的收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不仅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此,要广泛深进的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目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从而增强全民保护湿地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包括新闻媒体产业界、科研文化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气力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公然化,进步环境治理的透明度,既要公然区域环境质量,也要公然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为公众了解和监视环保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推行环境决策***化,保障公众参与影响自己利益的环保决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评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