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五大”发展趋势(1)(2)
2016-05-24 01:03
导读: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美国发明的概念,指专门从事为他企业设计物流流程、运输规划模式、仓储方式的企业,它不从事直接具体的物流服务,而是从事
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美国发明的概念,指专门从事为他企业设计物流流程、运输规划模式、仓储方式的企业,它不从事直接具体的物流服务,而是从事设计服务,提供物流的技术支持。是承担物流系统设计、治理的主体。第三方是针对第一、第二方来讲的,第一方主体是工厂、批发商、零售商等需要物流服务的企业,第二方是提供运输、装卸、搬运、仓储等服务的物流企业,第三方是提供物流设计方案和物流技术支持的企业。
在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给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设计和整合供给链流程的相关技术。为克服这些不足,又出现了所谓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一个供给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给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治理,提供一整套供给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给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和信息供给商之间充当惟一“联系人”或者“交响乐团总指挥”的角色。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题目。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降低和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运作本钱。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给商、技术供给商、治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给链解决方案。当然,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尚在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规模较大,但在物流的公道化方面存在差距。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以物流业为基础的统计体系,无法正确反映物流的总规模。表现为物流组织不尽公道,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物资舍近求远、迂回活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物流服务,物流用度高。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9200吨公里,物流用度占GDP的20%左右,而美国、日本上述数据分别为870吨公里和10%,70吨公里和14%。即便扣除其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因素,中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从公路运输来看:据交通部统计,1999年的货运汽车空驶率达47%。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与障碍。目前物流企业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大部分仍停留在一点式应用和某一部分的应用上,个别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治理,同客户间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共享,计算机联网只是极少数的几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硬性的准进资格,像JIT、MRP1、MRP2等进步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本钱的现代治理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低端物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高端物流市场却少有人问津的现象存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低,也无法实施像JIT、MRP1、MRP2等进步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本钱的现代治理模式,自然只能在低端物流市场上拼杀。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含量仅占6.29%,贸易系统仅占2.0%,我国贸易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物流企业的职员素质,尤其是领导层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所要求。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本钱十分低廉,物流企业在选择用人还是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时,往往选择用人来代替某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更为经济,由于这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但人是无法替换现代信息技术给物流企业所带来的效率,目前国有物流企业的领导层职员结构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末期参加工作,在本企业中逐步走到领导岗位的,治理和领导企业思路中的“***繁殖”因素不可能彻底避免,再加上未经过强化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
培训,使其经营思路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开拓意识不足。
从物流产业重要运营模式配送中心来看,目前我国贸易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滞后,其表现在:同一配送率不高,当前我国贸易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进行配送比率大多数在50%—60%之间,最好的在80%—90%之间;配送规模较小,据调查,我国均匀一个配送中心配送20个店展,均匀每辆车承担2—3个店展的送货,而日本的连锁店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分店,只需4—5辆车;配送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很有限,离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差甚远,我国物流行业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的直接表现就在于此。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我国物流产业同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也是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