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产业的空间垂直分离研究(1)(4)
2016-05-30 01:04
导读:通过比较广西、广东的铝产业发展历史得知,广东的铝加产业(终极部分)的发展先于广西铝冶炼(中间部分)的发展。由于广东铝产业的终极部分在改革开放
通过比较广西、广东的铝产业发展历史得知,广东的铝加产业(终极部分)的发展先于广西铝冶炼(中间部分)的发展。由于广东铝产业的终极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发展,通过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形成路径依靠,终极聚集了很大部分铝加工企业。
(3)本地市场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以为,本地市场效应是产业聚集的主要气力之一。很明显,垄断厂商愿意选择在市场规模大的区域设厂,一方面能节约大量的运费,另一方面能更多、更好地接受消费者反馈,进步产品质量。如意大利是世界最大的瓷砖市场,1987年其消耗量占全球的15%,而其产量占全球的30%,占全球出口量的六成。
从世界的经验来看,铝成品的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与广西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到2004年达到4.83∶1。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的第二产业发展比广西快并且有加速之势,2004年两者之比达6.9∶1之巨。进一步,广东的铝加产业以建筑铝材生产为主,而其建筑业产值一直比广西高,固然近几年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为3.6∶1。可见,从生产总值、建筑业产值的比较看,广东的铝产成品特别是铝型材的需求都比广西大得多,再加上广东依靠先发上风建立起来的国内、国外销售渠道,需求上风更加明显。
(4)资本创造和技术溢出效应
资本创造模型(CC)是由鲍德温在核心——边沿模型(CP)基础之上的一个发展。在该模型中,产业空间布局的关键是资本的损耗和创造。假设资本不可以活动,假如一个地区创造的资本大于损耗的资本的损耗(折旧),从而资本存量扩大,则该区域的市场规模扩大,形成聚集的累积循环,引发产业在该区域聚集。相反,假如一个地区创造的资本小于损耗的资本(折旧),就会导致资本存量的减少,引发产业的萧条。由于资料的局限,我们以两地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展产业企业的资本构成来作为参考。由表2可知,广西与广东的资本构成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前者主要是国有资本,而后者主要是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港澳台资本及外资。因此,从资本形成的角度,广东的渠道比后者宽,故其资本创造更多,资本规模更大,通过累积循环效应,形成更大的聚集。而从生产效率的角度看,前者的非国有资本的构成高,因而与后者相比,生产效率更高。2003年,广东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展产业的增加值与资产之比比广西高5.45%。因此,由于投向广东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展产业(包括铝产业的终极部分)的投资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高,其资本创造和效率都较高,从而形成更大的聚集。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知识具有溢出效应,并且它具有本地化特征,即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强度随间隔而逐渐递减。这种本地化的溢出,是造成产业聚集的重要气力。早在2002年,广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就在南海大沥镇成立。该中心提供包括展示、检测、信息网络、物流、知识产权、
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有力推动着广东有色金属行业,包括铝加工产业的创新。而广西铝业在创新方面基本上还是单打独斗,阻碍了知识的溢出效应。这是由广西铝加工企业的状况决定的,以南南铝业公司、平果铝型材厂、平果亚洲铝业公司等几家为龙头,其他大都是缺乏规模的小企业,并且它们又较为分散,从而不利于创新及其扩散。
四、总结及其启示
广西、广东铝产业的中间部分与终极部分的空间垂直分离,为新古典主义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交易本钱较小的条件下,由于历史偶然的原因,铝产业的终极部分最初选择在广东积聚,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创造和技术溢出效应,通过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致使聚集的气力大于扩散的气力,形成其在该地的聚集,以获取聚集租金。而广西后来发展的中间部分由于地理第一性和铝冶炼的生产特性等因素决定的。而作为广西,假如要提前吸收广东铝产业的终极部分的转移,在加强两广的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关键是提供的补贴要至少即是其损失的聚集租金,而任何低于这一最低门槛的补贴都不能突破其在广东聚集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