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脉络述评(3)
2016-07-02 01:01
导读: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文章的选择。关键词选取社会(社会责任、社会绩效、企业公民、慈善、社区、志愿者、社会影响);环境(环境责任、环境绩效
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文章的选择。关键词选取社会(社会责任、社会绩效、企业公民、慈善、社区、志愿者、社会影响);环境(环境责任、环境绩效、可持续性、永续发展、绿色、生态、污染、自然);伦理(伦理、道德、价值、***、犯罪);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声誉)。运用这些英文的关键词对EBSCO内的文章进行了检索。运用这些关键词搜索可得到了70篇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献统计。此结果如表1所示。
首先按照贸易伦理、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四大主题对上述的2003-2008年文献进行分类,由于任何分类都会有交叉之处,然而我们以为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务的认知。
由此可见,与前十年相比,企业公民研究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企业公民研究受现实社会题目影响的特征,如发生公司丑闻和重大的社会灾难,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会出现大的增加。企业公民研究文献的主题集中于价值、公共价值、全球、公民、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治理、战略等方面,这为进一步进行研究提供了可以深进的鉴戒。帮助企业将社会责任纳进战略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进世的挑战,企业至少在中短期内需要在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实施恰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使企业既造福于社会,又使企业受益,关键是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而平衡的观点有助于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各部分的有效支持,并通过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系统贯彻落实。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思考
大学排名 鉴戒Donaldson和Preston(1995)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划分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据类型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划分为规范性研究、描述性/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类。规范性研究主要从道德
哲学高度探讨企业公民的正当性和必然性题目,即企业为什么应当(或不应当)承担企业公民责任,承担企业公民责任是有好处的吗?在中国承担企业公民责任超前了吗?这类研究往往与企业
伦理学、道德哲学等联系紧密,主要从功利主义道德和形而上学中以及经典经济学框架中都可找到承担和不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的理由。
实证性研究旨在揭示企业战略治理决策中企业是如何行动的,如企业公民行为表现如何,企业公民行为的维度是单维度的还是***度的?中国企业公民行为特征如何?企业在实施企业公民行为的结果如何?实现的程度如何?是哪些原因影响了企业公民行为的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企业公民行为的结果可以是经济绩效,也可以是风险防范的绩效,起到一个安全网的效果。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情况如何?与公司治理关系如何?而这些均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满足的答案,除了规范的定量研究套路外,当然不排除定性的案例研究、内容分析和事件研究等定性的探索性研究思路。对策性研究意在说明假如企业及其治理应具备的能力、采取的策略或战略、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和治理体系及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等。由此可见,三类研究回答的题目分别是“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和“怎么办”(how)。
从逻辑角度讲,在解决应当的题目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哲学思辩的层面,企业公民行为从企业行为的现实性为CSR理论建构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在中国面临严重的CSR困境时,仅满足从道德高度进行规劝和较为宏观视角的透视是不够的,必须在企业的微观层面进行理论建构,从战略治理视角看企业公民建设,为将企业公民纳进到企业战略和竞争战略之中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当然此类研究在目前尚未几见。怎么办的对策研究必须依靠实证研究的结果提供一系列可靠的备选方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