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化影响要素分析及发展对策(2)
2016-09-08 01:09
导读: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这不但与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关,而且也与是否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相应的素质培养以进
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这不但与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关,而且也与是否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相应的素质培养以进步公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关。因此,加强各级政府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逐步推动社会主体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使居民工作和生活日益离不开信息化服务,因而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发展低级阶段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需要依靠政府部分的协调与规划,固然大多数建设工作可以交由企业完成,但假如从一开始由于利益题目而产生重复建设和多头投资,不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能有效利用,而且也会对今后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形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信息孤岛现象等。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化的焦点就逐步转移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治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便利等方面。信息化提供的知识、技术、机会将直接影响并大大进步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证分析
为了深进分析导致中小城市信息化差异题目的根源,本文从几个主要要素出发,选择一些要素指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判定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受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程度,以便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影响原因,为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省新增了不少地级城市,但有些地级城市的统计体系仍然沿用的是农村统计体系,很多在城市统计指标体系中已有的指标却在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中难以找到,这就为定量分析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各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广东省21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要素以及统计指标的可采集性,选择了人均GDPX1(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进X2(元/人)、人均产业企业利润X3(元/人)等三项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总实力水平和效益水平;选择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数/万人)反映信息化主体素质;选择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台/百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部/百人)反映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选择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数/万户),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元/人)指标反映城市信息化应用情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很多参考文献的测算结果可以了解到,在全国省级信息化发展评价中,广东属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认真分析广东21个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后发现,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在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以及其它经济较落后的城市之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参差不齐,不同种别区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有典型意义,以此为例的分析结果可为我们提供解决省级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题目的决策参考。
通过查阅广东省各城市2003年统计年鉴、《2003广东统计年鉴》、《2003中国城市统计年以及网上相关统计资料,并经过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项指标最大值的分布情况来看,深圳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进X2,人均产业企业利润X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等五项指标中均名列全省第一;广州市在人均GDPX1,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两项指标中名列全省第一;东莞市在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指标中名列第一;中山市在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指标中名列第一。
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种别间隔≤3.5个单位,得到这21个城市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