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016-09-17 01:47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愈来愈多的
[内容提要]愈来愈多的汽车跨国公司进进中国投资生产,可以说中国事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发展的世界舞台。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及发展态势愈来愈受到关注。本文鉴戒国内外竞争力前沿研究,联系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实际题目,建立了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7大要素和48项指标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了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统计学原理;分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主要企业经济类型,展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系统分析,核心思想是把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作为国际型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标杆,与其他主要企业类型进行竞争力的系统分析,找出各类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上风和劣势,并分析未来的竞争与发展态势。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汽车制造企业群,企业类型,竞争优劣势  随着大众、宝马、福特、沃尔沃、奔驰、三菱、现代、本田、丰田、雷诺、通用、菲亚特等世界各国着名品牌汽车企业,以及美国德尔福、伟世通、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等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来到国内投资生产,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合作得到了更为充分和良好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事汽车制造业企业竞争发展的世界舞台。如何分析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和题目,以及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表现,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汽车制造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统计数据(2000—2005),从一种新视角进手,分企业类型,以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国际竞争力标杆,对比其他内资型企业,展开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系统分析。  一、国际竞争发展态势  分析题目之前,有必要阐述企业分类的初衷,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也体现了一种新思想和认知。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类型划分比较复杂,此处结合研究目的及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鉴戒按照企业所有制形式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并存的方式来划分企业,分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主要类型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是以多种形式合作的中外联合企业为主,拥有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治理制度与经验,体现了在中国区域市场内合作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主要反映不同竞争机制的汽车界民族企业的竞争水平。  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处于超常增长的期间,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数目分布有较大的变动(见表1),企业分布集中在由2000年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上转变为2005年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数目和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上升幅度更大,尤其是私营企业,2005年这两类企业的企业数目和所占比例已稳居一、二名;国有企业与其形成对比,至2005年仅剩500多家企业,约为外商投资企业数目的60%;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数目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变化比较显得微不足道。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加进WTO之后,加快了汽车制造业的国际合作,加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扩大了汽车供给市场的开放程度,鼓励了企业组织的多样性,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培植和发展等。  从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分布情况来看(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较快较稳的增长,至2005年其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50%,显示出国内外汽车企业“强强联手”的特点,以及国际化型企业整体上对市场的特别关注和偏爱;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发展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数目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并没有拓展市场份额的增长;而私营企业的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挖掘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国有企业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5年其市场占有率约占外商投资企业的1/5。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  据描述看,我国不同类型的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与发展特征各异,此处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的全方位的信息平台,以便整个体系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的竞争结构和信息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本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市场经济的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关系为基础,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力评价理论和原则,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逐步发展、分阶段实施改进的原则展开设计。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采用了较多因素的对称性设计,构建了分层的竞争力指数体系,保证竞争力综合信息在动态结构和系统结构上的有效性。  2.指标体系。  现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7个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本钱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及治理竞争力,采用48个指标(各要素下的具体指标及计算方法见表3)。  竞争力实力包含增加值、利润、资本额等指标,反映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获利能力;成长竞争力包含增加值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本额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的稳定成长速度和质量;市场竞争力包含市场占有率、出***货值等指标,反映企业产品在国内国际不同层面上的销售状况和销售远景;本钱竞争力包含企业各种用度、劳动力本钱等比率和增长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本钱结构与其变化趋势;创新竞争力包含研究开发用度与新产品等指标,反映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竞争力从企业对自身生产过程的资本投进角度,研究不同资本投进量及其所带来的产出回报率,反映企业资金运用;治理竞争力主要考察企业的相关治理用度以及综合效益等指标,反映企业治理投进和治理绩效。  3.评价对象。  由于该行业的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企业规模大小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影响较大。本文考虑进行企业类型(前文所述的6类企业)与企业规模(5档企业)交叉分类,共划分30组的企业群作为评价对象。  4.评价方法。  此处主要采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先计算30组企业群的所有指标值,然后对所有指标通过标准化取得可比数据,再通过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得到变化范围在0至100的竞争力标准得分,逆指标的得分通过100—标准化得分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内指标等权均匀得到要素竞争力标准得分,7个要素标准得分再等权均匀得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标准得分。由于指标在各个要素上基本是均衡的(创新竞争力除外),因此在每一级竞争力标准得分值汇总的过程中采取等权均匀。评价分为总体评价和要素评价两个层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图1显示的评价结果展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群的汽车产业全面发展情况。基本上显示出规模愈大的类型企业优于规模愈小的同类型企业,整体上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主要分布在40—60区间。  就国际型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水平而言,前10%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远远领先,唯一得分值在70分以上的群体,在中国汽车制造业行业中属于最强势;而10%-25%的企业、25%-50%的企业及50%-75%的企业三个档次中,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得分值在50左右;75%以下的企业中的表现更差,实际上国际化型企业有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基本属于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  而国内本土的各类企业与之比较,前10%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虽说综合竞争力水平较高,但与国际化企业群还差一截,而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其他档次中,综合水平能与之抗衡的非私营企业莫属,规模中等或偏大的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而其他的内资企业群可能还没进围,总体的竞争水平较弱。显然我国汽车制造业特大规模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最强势,今后的经济地位也许是难以逾越的;国内重点投资和发展特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鼓励和推动本土的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已显示出自身的闪亮之处。  (三)要素竞争力评价结果  下面主要以表格形式列出各企业群的要素竞争力排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各企业群前10名(竞争上风)、后10名(竞争劣势)的竞争力要素(见表4),以便了解汽车制造各企业群的国际竞争优劣势,看到各自发展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由表4可知,整体上规模愈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群具有较多的上风要素竞争力,且各要素竞争力水平相对均衡,尤其是在前10%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群的上风要素最为明显,处于最强势;在10%-25%和25%-50%的企业中私营企业群的上风要素要强于外商投资企业群。而规模愈小的各类型企业要素竞争力更多处于劣势,这中间也仅是外商投资及私营企业群的表现相对其他企业群稍强。  另外,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结构和特征表现不一。显然我国汽车制造业前10%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总体水平处于最强势,其竞争力实力、市场、创新、投资及治理竞争力明显地领先于其他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说明这类国际型企业有能力加强企业的基础实力及核心要素等多方位的发展;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群竞争力的上风要素结构特征与之较类似,但在成长和本钱竞争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有些顾此失彼;私营企业各要素竞争力水平相对均衡,基本处于中等或偏上,较为突出本钱、投资及治理等上风要素;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则表现更差,在竞争力实力和创新竞争力方面处于上风,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竞争较强。在规模较大的10%-25%和25%-50%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群有部分的上风要素,其他类型的内资企业群几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规模较小的50%-75%与75%以下的企业中,各类型企业要素竞争力多数处于劣势,何谈竞争力。  三、国际竞争力分析  显然,前10%的企业占据汽车行业的主要地位,且各企业群在不同要素竞争力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别,因而进一步关注和分析反映各方面的重要指标变化趋势,对于了解和确定我国汽车产业定位和发展等题目有重要作用。此处主要选取市场占有率、利润额、出***货值、资本额、新产品产值、单位研发经费、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性指标,体现企业在市场、经济实力、创新及生产效率方面的竞争态势及其变化的基本原因。  1.市场占有率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05年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45%,可以说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其囊括了汽车行业的大部分骨干企业或者说龙头企业,体现了国内外企业“强强联手”的特点,大型国际国内企业加强紧密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降,且尽对额也不高;有限责任公司固然整体上企业数目较多,但并没有较好的市场份额,仅与股份有限公司持平;而私营企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好,但市场占有率仅有3%之多。  2.利润额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利润额整体上在加进WTO之后的两三年一直在升温,是汽车行业盈利空间较大的时期,然而这些利润基本属于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这一群体利用自身的上风,捉住生产市场,占领消费市场,实现较大的盈利水平;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群的利润额约是外商投资企业的1/6,其他类型的企业群的利润额更少。  3.出***货值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体的出口价值尤其体现出上风,密切关注和迅速拓展国外市场;2003年之前其他类型企业群几乎在同一水平,普遍低下,这两年拉开了差距,股份有限公司增长较快,而内资的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群体表现一般,然而这些类型企业群无论表现好与一般,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差距愈来愈大。  4.资产额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近几年的投资快速增长,至2005年已超出其他类型企业群2000多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保持缓慢增长,私营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但还是显示出上升的趋势;国有企业群基本保持2000年的水平。看来这种多元化筹集资金的企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上风,不断地扩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5.新产品产值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创新成果较好,愈来愈重视新产品的生产;而私营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只是近两年稍微有点起色;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基本在同一水平,其目前的新产品产值及未来的走势要好于私营企业群,但与外商投资企业不能相提并论。 6.单位研发用度  研发用度的投进是产生创新成果的条件,可以看出,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单位研发用度这几年有下降趋势,至2005年仅略高于私营企业;而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近几年更为重视研发用度的投进;私营企业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有企业这些年的波动较大,整体上是高于外商投资企业,但创新的多投进并没有带来新产品的多产出,这与前面提到创新的成果基本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群中形成了反差。  7.劳动生产率  特大规模的各企业群近几年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近似,先升后降,2003年处于一个转折点,并且企业群之间的差距不太大,但整体上,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劳动效率更高,这也是企业保持领头地位的基础;而属于内资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也说明了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隔甚远的基础。  四、主要结论  通过分企业类型和规模大小对各类企业群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前10%的企业群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规模档次企业群的表现普遍非常低,而且各类企业群的差距不明显,同时规模愈大的企业群比规模愈小的企业群具有更多的竞争上风,因此结论分析更侧重于汽车产业特大规模的企业群。  1.我国汽车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整体差距不大,但前10%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处于最强势,名列前茅,可以说特大规模的国际化型外商投资企业是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的主流,甚至说是我国汽车产业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类国际型企业捉住发展机遇,加强积累自身的基础实力,极为看重市场份额,在中国区域市场内终极赢得唯一无二的市场占有率;强化其治理和投资等核心要素的竞争力,取得无可相比的投资回报;在创新方面并不急于大量地投进资金和人力,而是采取稳定发展与提升的策略;相对于其他要素竞争力而言,这类企业的本钱居高不下,成长性表现一般。  而面临国内市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类企业更是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上风,表现出持续快速地加大投资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强科技投进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及拓展国外市场,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等的良好发展态势。显然特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以目前的实力及发展远景将成为进军全球汽车产业先进国际竞争水平的一条渠道,这是现阶段基础微薄的内资型企业群所不能及的,也是与其竞争能力差距甚远之处。而其他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水平中等偏下,发展速度一般。  2.特大规模的内资型企业与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先进国际竞争力更是相距甚远;但股份有限公司的综合竞争水平在内资企业中表现相对较好,这类内资企业群的要素竞争力结构现状与今后的走向趋势类似于外商投资企业,只是企业的成长和本钱竞争力尤其处于劣势。但这类企业群在资产投进、新产品生产及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它们不断地积累企业的实力,捉住发展企业的核心因素稳步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只是整体上现有的这种竞争机制企业群在汽车行业还相对较少,形成与发展的根基较弱,但它们远景较好,值得期待。同样其他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竞争力水平偏下。  3.对于私营企业而言较为特殊,规模不一的私营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及要素竞争力差别不明显,虽说各档次的私营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不及特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与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差距更大。但是近几年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它们的进步和成长较快,整体上具有一股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特大规模以外的企业中表现出了上风,其竞争力水平强于外商投资企业。表现不同的是,这类企业更加夸大本钱上风,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以及企业的投资回报,显示出自身的“小而强”特征。在这竞争更为充分和多样化的市场内,私营企业的实力增强和发展迅速不得不让认同其潜伏的气力。  4.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却不尽如人意,特大规模的这类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及私营企业群,竞争力的劣势要素较多,恰恰体现了“大而弱”的特点。更别提其他规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它们基本处于最弱势,何谈竞争力。
上一篇:基于供给链的质量治理信息系统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