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创新路径研究(2)
2016-11-06 01:09
导读:(二)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文化的题目表现 1 文化结构模式封闭、排外。中国家族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影响,在治理中出现明
(二)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文化的题目表现
1 文化结构模式封闭、排外。中国家族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影响,在治理中出现明显的家族内外有别的二元性特点,并进一步深化成家族企业文化治理的排外和封闭倾向。家族内部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形成鲜明的两个群体。家族内部成员往往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内部人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非家族成员则被边沿化,与家族成员间有明显的隔离层,感觉不受信任,对企业缺乏忠诚。
2 文化体系建设表层、单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千篇一律,内容单一。企业文化建设表层化与企业文化缺失还表现在很多家族企业视企业文化为口号,把企业文化空泛化、形式化、口号化。在徐全忠等(2006)看来,有的家族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舞蹈、打球等文体活动,也有的企业以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与布局的***同一,花草树木的整洁茂盛,衣冠衣饰的得体大方,设备摆放的协调优美等。但实际上,这些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
3 文化治理方式独裁、“炭化”。大多数家族企业往往是由核心人物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百般磨练和勇敢的冒险精神而终极成就一番事业的。这种状况使一些家族企业笼罩在浓厚的唯老板意志为尊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严重。以至于假如老板的意志忽然消失或决策失误,企业便群龙无首,立即处于半瘫痪、甚至全瘫痪之中。
4 文化规范以亲情替换规则。中国家族企业的文化规范准则往往表现为亲情代替规则、关系代替制度,家族企业中在感情和制度的天平上多偏向感情一边,反过来对制度构成冲击。凭感情办事,势必造成一系列不公平现象。在用人上,碍于情面往往用了一些不该用的族内人,依靠血缘关系评价忠诚度,造成真正的人才流失或人心涣散。在制度执行上,亲情重于制度,人治大于法治,造成制度形同虚设或内外不公,致使人怨沸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5 文化传承延续上小富即安、均分思想严重。中国家族企业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治理者的传承(***人题目)、企业传承(可持续发展题目)和剩余权力的分配。袁洁秋等(2005)以为,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究调和持中、中庸之道,这种符合中国广大个体小生产者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怕冒尖、反对竞争、不求进取的生活态度,以为“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在企业传承上,家族企业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小富即安。在中国自古就有“诸子均分家产”之说。这种剩余权力分配方面的“均分家产”的企业文化观念在贸易领域上的表现就是老子创业打天下,儿子长大后把家业均匀分配,造成企业发展后续资金跟不上,结果是家产越分越少。
(三)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文化题目的根源分析 1 大陆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家族企业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私营企业之所以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主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农耕文化,家庭是这种社会的细胞,以父辈家长为中心,以嫡宗子继续制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那就是深厚的家族观念,重视家庭、亲情、友情,依靠家庭,家庭及家庭利益和家庭声誉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这使中国人产生了轻团体生活而重家庭生活的观念和以家庭、亲情为中心的伦理。
2 社会信用资本缺乏的替换。中国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是近年才明确的原则,此前的中国家族企业财产受到不法侵害时是不能受到与公有财产相对应的法律保护。积累深厚的家文化规则使家族企业的创办人有了替换稀缺社会信用资源的文化资本。在传统家族文化路径依靠下,家族成员彼此之间自然产生出一种信赖,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结成的强大同盟,蕴涵了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家庭和家庭运作模式引进到企业治理模式中(王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