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不足及改进(2)
2016-11-07 01:05
导读: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及博弈扩展模型 (一)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 1.博弈信息非对称性。内容型激励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励博弈双方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博
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及博弈扩展模型
(一)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
1.博弈信息非对称性。内容型激励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励博弈双方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例如,在博弈开局时,委托人是不知道代理人真正需求的。代理人也不知道委托人是否能够和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
2.博弈的动态序列性。博弈的类型可以从参与人行动的次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序列博弈。内容型激励属于一种动态序列博弈,即激励博弈双方依次行动。如代理人首先表明其需求,则委托人决定是否(愿不愿意)和能否(有没有相应资源)满足其需求。或者委托人首先表明激励物,代理人决定是否为之努力。
3.博弈合作与否可选择性。根据博弈双方是否合作,可将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的区别在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双方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该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倘若不能,则称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在大多数时候,内容型激励博弈双方的这种博弈属于合作式的博弈,双方都追求一种双赢的结局,但也往往存在着非合作式博弈的情况。例如,委托人在得知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后,在权衡效用后有可能不愿意拿出相应激励物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从而采取降低激励物标准的策略。
(二)内容型激励博弈扩展模型
内容型激励是以代理人确认自身需求为博弈开局。代理人确认自身需求有两种情况:一是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二是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以此两种不同的博弈开局,激励博弈双方可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并且不同的策略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效用组合,由此便构建了两种不同的激励博弈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代理人作为理性人时,是能够明确认知自己需求的。图1的模型模拟了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代理人首先选择是否向委托人传递自己的需求信息。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是否选择传递自己的需求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代理人主动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三种行动策略,分别为: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部分满足代理人需求和不满足代理人需求。当然双方在三种情况下的收益也是不一样的,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时双方收益最高,部分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双方收益次之,而不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双方收益最小,更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代理人心理产生不满而采取消极行为致使委托人利益受损。当代理人不向委托人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摸索性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和不采取任何行动。当委托人不采取任何行动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摸索性满足代理人的需求时,代理人可选择接受激励和不接受激励,当代理人选择接受激励时双方的收益较高(仅次于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情况)。当代理人选择不接受激励时双方的收益也都为正数,由于委托人激励代理人,代理人固然拒尽了激励,但在精神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因而会努力工作,而使双方的收益略有进步。
从对图1所分析的情况来看,双方选择完全合作博弈(委托人得知代理人的需求后完全满足其需求)最好。但很多时候,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由于委托人所拥有的激励资源(稀缺资源)是有限的,满足不了代理人的需求。另外,委托人可以以为代理人的需求已超出了实在际价值,不值得往完全满足。
2.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代理人作为非理性人时,是不能够明确认知自己需求的。图2的模型模拟了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代理人首先选择是否向委托人传递自己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是否选择传递自己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代理人主动传递不能确认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主动激发和无行动。当委托人采取无行动策略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采取主动激发策略时,代理人有三种行动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这三种行动策略中,代理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较高。由于代理人作为非理性人,不知自身的真正需求,当有激励时,只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代理人便会主动接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