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不足及改进(3)
2016-11-07 01:05
导读:代理人虽接受,但对其的激励性并不是最高的,不如代理人得到自身真正需求的激励物时激励程度高,故而双方的收益相对较高,为(8,8)和(5,5),
代理人虽接受,但对其的激励性并不是最高的,不如代理人得到自身真正需求的激励物时激励程度高,故而双方的收益相对较高,为(8,8)和(5,5),而不如图1中完全满足情况下双方的收益(10,10)高。当代理人不传递不能确认需求信息时,委托人也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摸索性满足和无行动。当委托人采取无行动策略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采取摸索性满足策略时,代理人有三种行动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这三种行动策略中,代理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上述采取主动激发策略时一致。
博弈论视角下内容型激励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的内容型激励博弈扩展分析,可以发现内容型激励的三大难点,分别是:激励博弈中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需求的有效补偿和代理人需求的有效主动激发。如要使现实治理实践中的激励达到较好效果,则要重点解决好上述三大难点。
(一)激励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消减
内容型激励博弈双方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激励过程中有多处体现。例如,代理人不向委托人传递自身需求信息时,委托人便不知代理人是不能确认自身需求还是能够确认而不愿传递自身需求信息,导致委托人不能正确采用相应策略。再以第一种博弈开局为例,当代理人主动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三种行动策略。这时,代理人便不知委托人会采取哪一种行动策略,导致代理人传递需求信息的心理负担也很重。
激励的本质目的追求的是激励博弈双方“双赢”。这种双赢应是一种合作式“双赢”。但由于激励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这种本应合作式的博弈变成了非合作式的博弈,从而致使双方的博弈本钱和机会本钱上升。由此可看出,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激励的本钱上升,甚至使激励效果下降,因而要消减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消减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法有激励制度化和建立激励沟通机制。激励制度化和建立激励沟通机制的实檀越体均为委托人。激励制度化就是委托人这一方将对代理人的奖励和惩罚形成制度,并向代理人公布,主动表明自身的激励行动策略。制度设计要重点留意两点:积极鼓励代理人主动传递自身需求信息以及传递自身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委托人要向代理人表明自己会尽力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的。另外,委托人也要建立起激励沟通机制。激励沟通机制建立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委托人牢牢把握住代理人的真正需求或者快速确认代理人不能确认自身需求的情况;激励博弈双方可就激励物和激励方式等激励事项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委托人快速确认出代理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以期进一步采取激励行动策略。
(二)代理人需求的有效补偿
当代理人表明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大多数时候会努力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否则委托人有一定的损失风险。但有些时候委托人却不具备代理人所需求的激励物,这有可能不具备财力,或者有可能暂时还未开发出(也有可能不便开发)此种激励物。这就出现了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困境。此时,委托人如选择不满足代理人的行动策略,其损失风险较大(见图1)。如委托人选择不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策略,双方都有所收益,但还是不如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时的收益大(见图1)。故而,当委托人以为代理人的需求值得完全满足,但又无相应激励物时,委托人可采取代理人需求有效补偿的策略。有效补偿激励策略目标是争取最大程度上满足代理人需求,可采取的具体策略有替换策略和组合替换策略。
所谓替换策略,就是将代理人所需求的而此时委托人又不具备的激励物,替换转换为代理人认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备的激励物。所谓替换组和策略,就是将代理人所需求的而此时委托人又不具备的激励物,替换转换为代理人认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备的激励组合物(激励组合物为一组激励物)。通过替换和替换组合策略,有效补偿了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在现实治理实践中,补偿需求策略也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