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敏供给链及其战略实施(3)
2016-11-22 01:21
导读:建立库存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供给链的风险,供给链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供给链内部的风险,包括由于人为操纵失误、系统稳定性不强、供给链衔
建立库存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供给链的风险,供给链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供给链内部的风险,包括由于人为操纵失误、系统稳定性不强、供给链衔接不畅和供给链构成变化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即由于供给链成员的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二是来自于供给链外部的风险,即由于环境的变化,包括微观环境中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宏观环境中
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长期以来,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作用是为了应付来自于供给链内部的风险。所以,供给链上各个企业成员的库存有很大一部分是功能重复性的库存,或者说是为了应对供给链内部变化而建立的库存。从精益供给链的角度来看,这些库存都是尽对的浪费。供给链治理夸大“集成”,理想的供给链应该是把多个具备不同核心竞争力的利益主体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供给链成员共享这种“集成”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精益供给链中,就不需要为了预防来自供给链内部的风险而建立大量重复性的库存,各个企业成员只需要为了同一个目的建立一套库存即可。
精益供给链治理思想在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于降低供给链的本钱是非常奏效的。但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应用结果就不一定理想。由于随着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以库存为“润滑剂”的供给链的物流本钱的增加会抵消由此而带来的效益。随着信息技术和供给链理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除了长期投资设立库存以克服各种变化和风险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某种制度来达到同样的目标。当外部的环境非常难以猜测时,供给链的对策应该从猜测型供给链向响应型供给链转变。而假如要实现快速响应,就必须进步和保持供给链的灵敏性。通过供给链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和供给链信息整合与共享,对外部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以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对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避免持有大量的库存,这就是灵敏供给链。由此可见,精益供给链和灵敏供给链各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为两种不同的供给链模式,在企业战略实施上也应有所区别: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供给链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进步响应能力的高额投资,无疑会占往单位物流本钱中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实行精益供给链是最佳的战略选择。但是,在需求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精益供给链就很难“精益”了,由于,在本质上,精益供给链仍然是一种猜测型的供给链治理模式。应对需求不稳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条快速响应的灵敏供给链。
在很多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流体,采用单纯的精益供给链或灵敏供给链策略都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仅仅单纯采用其中一种策略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比如对于具有高特殊性的零备件,或者是重要的、高价值和需求不稳定的标预备件,其共同特点是价值高、关键性和需求随机性强。按照前面的分析,对这样的零备件应该采用灵敏供给链策略,但是假如该零备件具备关键性,那么响应时间上的要求将会异常严格。灵敏供给链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水平为主,其最大的上风体现在大批量定制方面,也就是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对于可得性,由于响应型策略所决定的供给点和需求点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灵敏供给链要实现几近100%的即时响应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单独采用精益供给链也是不足取的。精益供给链固然可以通过库存配置达到100%的即时响应率,但是由于需求的不可猜测性和零备件的高昂价格,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库存本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精益和灵敏的混合战略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混合战略的目标是让供给链既具备精益性又具备灵敏性,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由于精益和灵敏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方面,比如说,在精益供给链中,各个节点上的库存配置是比较均匀的,都保持在最低的库存状态;而在灵敏供给链中,库存配置非常不均匀,在某个节点可能需要建立中心库存,而在另外一些节点上可能不需要配置库存;精益供给链对系统的响应能力并没有过多要求,它是依靠精密的计划和组织的顺畅供给链,而灵敏供给链则对运输系统、配送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混合战略中,如何让两种目标相互矛盾的战略完美结合,实现上风互补,相辅相成,则成为最重要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