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集群知识系统的运行环境研究(3)

2016-12-09 01:07
导读:上述的良好关系并不就是“密切关系”或“强关系”。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强关系是指经常接触和情感

  上述的良好关系并不就是“密切关系”或“强关系”。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强关系是指经常接触和情感密切的人或关系,一般产生于密集型的社会网络之中;弱关系是指不经常接触和情感不密切的熟人或关系,主要孕育于稀疏型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进步集群知识活动的绩效方面,强关系和弱关系各有其作用:密集的网络和强关系促进信任,导致隐性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集群的创新;而稀疏网络和弱关系则是获得最新信息和异质性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扩大组织间联系和互动范围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强关系和弱关系不应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在一个优化的社会网络中,强关系和弱关系间保持着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这种比例关系会随着集群知识系统的发展而变化——集群知识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弱关系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不仅如此,对于所属产业不同的集群而言,强关系和弱关系也“各有千秋”:在那些不确定性程度高、技术变化快的产业,如软件开发、电子和制药业,弱关系比较适合;而在那些更加依靠于已有市场而且技术开发又是渐次进行的领域,如机械工程和交通工具,则强关系更加“般配”。即使在一个集群内,成员企业问的关系强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产品或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关系经常会逐步增强或渐次减弱。
  国内外大量集群知识活动的实践和有关研究表明:集群社会资本的大小或集群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对于集群知识系统的运行绩效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世界上最成功的集群——硅谷——之所以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质“社会资本网络”和建立在该网络基础上的强大社会资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1.3 知识一能力环境 由集群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活动能力构成。集群的现有知识基础是指集群目前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源的存量、比例和布局。集群内各种知识资源的存量越充裕、比例越恰当、布局越公道,则其现有知识基础就越好。集群的知识活动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造、创新、天生能力,转移、传播、扩散能力,转换能力,共享能力,整合能力,应用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基础,转移能力是关键,应用能力是重点。从国内外集群知识活动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可以看出,集群的知识基础往往与其知识活动能力正相关。
  集群中的知识多种多样。按照能否用语言文字表达或进行编码,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常称为“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两大类。按照知识的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以将其分为元素知识和构架知识两类,元素知识是关于认知对象整体或者其构成要素的知识,由有关的专门知识资源、技能和技术组成;构架知识是关于系统与相连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者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知识。
  对集群而言,上述任何一种知识的存量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由于隐性知识和构架知识是集群持续竞争上风或集群核心能力的主要源泉川,因而其在集群知识存量中所占的比例越大,集群知识系统的知识基础就越好。然而,假如集群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构架知识不能在其成员组织之间进行转移和共享的话,其价值也就根本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隐性知识和构架知识在组织问进行转移和共享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是在那些地理上高度集中、文化上极为相似、关系上非常密切的集群成员组织之问,仍然会有一些隐性知识和构架知识(如企业专有构架知识)无法得到转移和共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集群的一大优点——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构架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子虚乌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各种知识资源在集群内组织间的配置情况,即集群知识资源的布局,不仅会严重影响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速度和本钱,而且会严重影响组织间知识整合与创新的效率和效果。从理论上讲,集群知识系统是由众多知识主体构成的知识网络,这些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之间应当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异质性,否则,就会对集群知识活动构成一定的障碍。具体地说,当不同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过于“同质化”——组织之间的“知识间隔”过小时,知识转移既无足够的动力,也无发生的必要;当不同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过于“异质化”——组织之间的“知识间隔”过大时,知识转移就会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实现集群知识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是在“同质化”和“异质化”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不难想象,当一个集群内的各成员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之间既高度关联和互补、又适度独立和异质时,该集群的知识资源就得到了公道而有效的配置。在这样一个集群内的每一个企业或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专有性知识。为了本组织的自身利益和集群的共同利益,这些企业(机构)必须将其部分专有性知识贡献出来,并藉此参与到集群知识活动中,从而终极从集群知识活动的成果中获益。  根据集群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活动能力,可将知识一能力环境分为“差、中、好”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于三类不同的集群学习系统——“弱学习系统”、“具有吸收能力的系统”和“动态演进系统”。
上一篇:全面报酬体系模型的改进及其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