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知识系统的运行环境研究(4)
2016-12-09 01:07
导读:除了集群内的企业之外,集群所在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知识主体也对集群知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
除了集群内的企业之外,集群所在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知识主体也对集群知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而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则是知识传播的主体。换言之,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新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肩负着生产新知识和向知识应用者提供新知识的双重任务;而企业是新知识的主要需求者和应用者,其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新知识往往来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成果。正是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过程中,集群内的企业与本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知识主体通过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区域知识网络。显然,区域知识网络是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区域知识网络对集群知识活动的影响题目)。
2.2全球环境分析
全球通道中的知识活动与集群内部的知识活动在特点、规律和机制等方面迥然不同。在全球通道中,知识供求双方的信任程度对知识活动的速度和效果影响很大。而要在异地的知识主体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则是一件既花费时间也耗费本钱的事情。而且,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有关各方持续不断地投进资源、付出努力,并经常性地开展沟通与互动,否则,信任关系必将日渐弱化甚至荡然无存。出于本钱的考虑,全球通道中的知识活动与组织间互动往往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而且,知识并非在通道中自动(然)地进行活动,参与知识活动也不是免费的。因此,正确选择外部伙伴并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式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构建高水平全球通道的基础和关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全球通道中进行知识转移和开展知识合作也会面临各种障碍.这里仅对其中的“知识间隔障碍”和“文化障碍”进行扼要的分析。知识间隔障碍,是指知识供求双方在知识水平上存在的差距对知识转移构成的障碍;文化障碍,是指知识供求双方在组织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对知识转移构成的障碍。一般,位于全球通道中不同地区的知识主体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知识间隔”和“文化间隔”。固然从理论上讲,知识、文化的多样性或异质性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但对于全球通道中的知识转移而言,这两种间隔既不宜太小,也不宜过大。“知识间隔”和“文化间隔”太小,即知识越接近、文化越同质时,则越难以通过全球通道获得外部的异质性、互补性知识;相反,假如“知识间隔”和“文化间隔”过大,即知识水平过于悬殊、组织文化格格不进时,则知识转移就难以进行。因此,在选择异地的知识伙伴时,必须考虑双方的“知识间隔”和“文化间隔”,并使之处于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3 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优化对策
(1)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地技术一经济环境的优化过程实在也就是集群价值网络的进化过程。对于集群知识活动而言,集群价值网络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其内部知识活动分工与协作的公道性与有效性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集群价值网络中,知识活动分工与协作非常公道和有效,一般都形成了以龙头(强势)企业为中心的龙头企业网络,而且龙头(领袖)企业和中间治理者在集群知识活动的组织和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地技术一经济环境的优化要围绕龙头企业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来进行。集群单元——由集群的核心与骨干成员(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与服务结构等)组成的集群价值网络的核心子网络——的优劣对集群知识活动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构建结构公道、功能强大、“弹性专精”的集群单元是优化本地技术一经济环境的根本途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本地社会一文化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要根据集群知识活动的要求和系统工程的原理,来建立和完善各种有关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集群知识活动的集群文化和地方文化,并动态地调整和优化集群社会网络的结构,以构建良好的集群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