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2)

2017-02-07 01:11
导读: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搞出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这种新的创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实现资源与能力互补,而其有效采纳是企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搞出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这种新的创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实现资源与能力互补,而其有效采纳是企业获取有效技术知识提升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核心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企校联合的创新模式首先有利于企校之间的合作开发,即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在这种联合中,高校主要出人才为工厂研制新产品、新工艺,设计出新图纸、新方案,工厂根据设计方案加工样机、试制、改进,终极生产投放市场。技术开发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或工厂对某项产品改型的需求。其次有利于企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企业利用高校科研、人才、知识上风进行新产品研制,高校利用企业占有资金、工艺技术、设备的上风进行产品试制生产。企业可通过聘请高校教师为职工讲学、派职工到高校培训学习等手段进步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地保证;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治理职员和技术职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联合培养学生,增强办学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指导。企校合作还有利于企校双方的共同融资,高校与企业采取进股的方式共同融资创办企业。  2.2 企业与高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1)企校共建科研合作平台。
  像首钢、中国铝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都与当地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高校共建科研机构平台,例如中铝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了《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与中南大学以及14家科研院所签订了《“中国有色金属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建协议书》。由两家单位合作开发的“电解智能控制技术”和“大型预焙槽物理场仿真优化技术”,在全国铝行业企业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5%。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钢铁团体06年共同成立“武汉钢铁团体-武汉科技大学钢铁新技术研究院”。武钢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团体,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中国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武科大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钢铁冶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具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上风,尤其是在钢铁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果,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很多重大课题。校企双方将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武钢以武科大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之一,学校优先向武钢通报、推荐最新科研成功和前沿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武钢为武科大优先开展研究生培养、学生实习和吸纳优秀毕业生就业。而首钢作为就建立了专用人才绿色通道,与北科大共同建立了“首钢总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汽车用钢联合开发中心”,与东北大学建立了“宽厚板联合开发平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企业资助高校建立培养创新基地。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原创性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因此,高等学校在以原始性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研究领域应该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科研项目、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研究院及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完成的,高校中的高水平科研职员也大部分集中于这些基地之中,建设好科技创新基地,已经成为进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之一,企业可以对高校的创新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并帮助高校成立创新基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像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长江大学等相当多的高校都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上一篇:人才教育培训的“五忌”和“五强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