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框架下的产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变化研(2)
2017-07-04 01:03
导读:2.我国产业环境制度变迁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产业环境制度处于空缺状态,这一时期对产业“三废”的排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无人监管。建国初
2.我国产业环境制度变迁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产业环境制度处于空缺状态,这一时期对产业“三废”的排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无人监管。建国初期,由于产业生产水平较低,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十分明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当时出现的较普遍的环境题目是一些
工矿企业特别是火电厂,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措施,把江河当作下水道,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随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开始加重。20世纪50—70年代末,形成环境恶化加速的有两个突出时期:一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二是“***”时期。由于经济建设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新建产业布局时不作科学规划,致使不少建设项目没有采取控制污染的配套措施,尤其严重的是重污染的产业企业建设在城市的上风口,甚至水源地上游和风景游览区,给城市大气环境和饮用水供给带来很大危害。环境制度的缺失和不公道的产业布局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我国的产业环境制度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景立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和省市环保机构,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境教育。规定了环境影响报告和排污收费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治理”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八项制度。90年代初,我国产业污染防治经历了“三个转变”(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单纯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转变),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始了清洁生产试点。于1996年正式引进ISO14001环境治理体系标准,这种基于企业自愿基础上的产业环境制度促进了企业环保投进的增加,企业由环境制度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环境制度的主动参与者。它反映出我国的环境制度正在向政府间接管制转变。进进21世纪后,自愿性环境制度在我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工作在全国得以广泛推广和中国环境友好企业计划的实施。目前,环境友好形象已成为企业赢得消费者的重要方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1980-2006年产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
1980-2006我国产业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单位产值排放量情况见图1、图2。一般来说,产业污染物排放量除了和当时的环境制度、环境技术和国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产业生产总量的影响。
借助图1可以分析我国主要产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情况。图1显示:从1980年开始,我国产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当时,我国的产业生产进进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产值不断增加。这个时期的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东南沿海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由于企业数目多、规模小,再加上当时上马的多数乡镇企业属“五小”(小钢铁、小电镀、小水泥、小印染、小化工)企业,国家对其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控制都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因素导致当时我国产业污染物排放开始上升。我国产业污染排放总量的另一个明显的加速点在2000年前后,与此相对应,我国产业产值在2000年前后也有一个奔腾。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我国呈现出重产业特别是重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特征。这些导致了当时污染物排放的加速。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产业废水排放总量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明显的增加,而在这段时间里产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可以从企业追逐利润的本能解释这一现象,水资源的使用要支付用度,而排放污水也要支付用度,节约生产用水或重复利用意味着双重节约。这也说明了资源产权明晰是激励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关键因素。
借助图2可以分析我国单位产值产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图2显示:产业生产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历年来的环境制度对控制当时的企业污染排放均卓有成效。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排污标准、排污收费等强制性制度约束企业行为,达到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强制性政策的效果明显。从图2中可以看到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排污标准夸大污染的末端治理,即对污染的浓度进行限制。企业往往通过稀释浓度的作法应付环保部分,固然实现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没有减少。1982-2003年间,我国逐步实行了从污染物的浓度控制向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但监管本钱高昂成为环境制度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逐步引进激励性环境制度,如1985年进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激励性制度的特点是从影响本钱——收益进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激励其终极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激励性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环境信息的公然化,促进企业污染治理投进的增加,进步企业环境竞争力。和强制性制度相比,激励性环境制度更能发挥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能动性。从图2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在比较低的基数下仍保持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自愿性环境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在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基础上,要求企业自愿与有关方面协商,向社会承诺做出更有利于环境的表现。自愿性环境制度的具体形式有自愿性环境协议、ISO14001环境治理体系标准、环境标志等。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实:当产业企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很低的程度时,驱动企业单纯从技术和利益角度继续减排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通过社会和公众的参与,激励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使用全过程均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履行其社会责任。我国在近年来颁布了《中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实施了“中国环境友好企业计划”。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愿性环境制度。图2显示2000年后我国单位产业产值污染排放仍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