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2)
2017-08-08 01:33
导读:(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公司治理实际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视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内部控制则是实施监控治理的直接手段。因此,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公司治理实际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视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内部控制则是实施监控治理的直接手段。因此,其内部控制目标就显得十分明确,即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要达到一种什么效果。美国COSO报告中规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三点,即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步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我国所确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则是: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对上述控制目标的比较,可见COSO定义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它既包括对会计行为的控制要求,又包括对企业效率效果的需求。作为企业是一种营利性组织,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有经济效益,要有效率,没有效益和效率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有盈利、并且能够快速发展,这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最少要求。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则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治理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有着鲜明的背景特点。控制治理的重点则是建章建制,维护企业内部的经营秩序。正是由于内部控制层次的特定要求,因此,所提出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就相对较低,侧重于会计处理秩序和业务处理秩序方面的规范要求。存在着为控制而控制的倾向,缺乏为经营目的服务的缺陷。有什么样的内部控制目标,就会产生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客观地分析内部控制目标,有利于我们熟悉和理解内部控制要素,把握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科学和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对企业经营治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控制,明确控制的关键点。内部控制的重点:一是对企业资金进行的控制,各项资金的收支业务必须按照手续制度办事,按预算计划执行。要公道调动资金,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避免财产物资的损失浪费ZH是加强各环节责任人的监控治理避免权利滥用造成经济损失;三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偷懒和搭便车的题目。偷懒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在没有制度约束下,人们都有停下来歇一歇的想法,都想尽量轻松、安闲。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它的宗旨就是盈利,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所以,员工的偷懒是企业经营的大敌。要让员工不偷懒就要用制度来约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控制的关键点制定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则、程序和要求,按工作对象所具有的数目特征的精细化确定岗位的操纵规程,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用量化标准来约束员工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应包括企业各项经营治理活动,在内控制度制定中不应留控制盲点。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要具有很强的操纵性,便于执行和检查。
(三)建立公道的授权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对经营过程中,员工行为的规范约束,是对人的行为要求的控制治理。这种控制治理要解决两个关键,一是从事该业务活动职员资格的认定题目;二是公道委托授权题目。职员资格认定,是客观判定职工工作能力和品质的过程,通过这种认定能够公道确定工作岗位的合适人选,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梯队。而公道委托授权,要解决的是责、权、利的约束题目。职员的先定和分派使用,是建立公道授权控制机制的核心题目,在用人题目上应本着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原则,选择好合格职员,安排其从事适合他的工作,才能使企业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不论是企业还是,凡是出现重大的舞弊和案件都是用人不当、授权不当的结果。所以,加强对职员的监控治理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关键题目。首先,要将岗位的责任、权利、利益严格确定下来,使员工的天天工作都在制度的约束中进行。其次,要建立适时的监控系统,让不称职的员工离开其工作岗位。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对企业内部各层次治理者的监视、约束、协调工作,要使内部各层次治理者的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各负其责,就要建立各层次的授权委托制度,通过这种授权委托形成内中公道的监控系统,以便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委托授权,是一种任务、责任相匹配的适当授权,是一种职务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权利分配。要通过公道的授权和责任界限的严格划分,实现用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正确性。还要通过定期轮岗制,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防止有关职员之间的相互勾结,避免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