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3)
2017-08-08 02:05
导读:领导风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型、领跑型和 辅导 型。Hay团体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以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的领导
领导风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型、领跑型和
辅导型。Hay团体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以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的领导风格通常为权威型、亲和型和辅导型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提供明晰的愿景与方向、培养团队的***以及关注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莫瑞博士以为:“一线经理很轻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三)员工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中,还必须应用各种工具,这些工具必须既能够促进分化又能够促进***。这里的分化是指要让不同意见无所保存地表达出来,好的理念能够形成头脑风暴;而***是指团队应有效协作来执行创新理念。在已经形成的技能练习项目中应考虑加进更宽泛层次的内容,让这些技能能够使员工注重直觉、形象思维和彼此之间的默契。
(四)创新的评价机制。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进评价体系。假如将创新纳进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五)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迅速采取行动,富有主人翁精神,并且员工之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进行充分沟通。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很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提升企业创新力的对策
(一)推进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树立知识价值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进步学习能力。企业领导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自身的知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顺应企业的变化,精益求精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重视企业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价值的增值。
(二)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实行新产品(服务)开发的项目负责制。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职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进股、收进分层等方式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职员来推动全员创新。
其次,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职员和治理职员假如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再次,推行“人才公道活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服务)开发职员可以带着产品(服务)开发、市场困难参加企业内外的科研开发项目,企业外的科研职员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企业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活动机制,可以解决知识、技术、信息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培养创新队伍。
最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技术和信息都是“无形物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其创造、治理、使用和交易过程都极易“泄露”,保护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三)构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对于创新中碰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培育一种创新的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必须抛弃传统呆板的治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间隔,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员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奇想法,领导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使治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诺基亚公司之所以人才流失率较低,他们的经验就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诺基亚总裁曾说:“假如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诺基亚营造了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集体行动的环境。 (四)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提升,加大员工学习培训经费投进,对员工加强创新方面的学习、练习,提升创新技能,从而进步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