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工积极性的组织集权与分权题目研究
2017-08-08 05:18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基于职工积极性的组织集权与分权题目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充分调动职工的
[摘 要]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治理的根本,而积极性与集权和分权度密切相关。建立积极性与分权度的关系模型,为组织 分权决策提供依据。传统文化对分权有重要,治理风格是一个连续体,分权型和人际关系型是其两个典型代表。
[关键词] 积极性;集权;分权;文化
组织的集权与分权是组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集权和分权既是矛盾的同一,又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过分夸大集权则势必牺牲分权,过分夸大分权则势必牺牲集权。这样,集权和分权构成了一个两难题目。近百年来,人们对集权与分权题目进行了广泛的。但是,这些研究中都没有考虑到职工的积极性题目。实际上,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组织治理回根到底是对人的治理,治理的根本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标,研究组织的集权与分权题目,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职工积极性与分权的关系模型
1.积极性的含义。积极性是指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在能力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越高,则其业绩越大。心把积极性看成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成为人的行为推动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假定一个人的积极性相当于转动中的角速度,角速度越大,表明积极性越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引起人的积极性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从中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积极性与分权的关系模型。根据积极性产生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其所受到的动力。在组织中,这个动力的综合表现就是凝聚力,凝聚力使下属围绕上司“转动”。同时,在转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离心力。当二力平衡时,治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笔者曾提出过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公式。凝聚力计算公式为:F=K·Q·q/R
2。
式中,F表示治理者对治理对象的凝聚力;K=cosθ,θ表示二者之间的目标方向夹角;K的取值范围为[-1,1];Q、q分别表示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权力;R表示他们之间的“心理间隔”(心理间隔是度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人际关系越好,心理间隔就越小)。
离心力的计算公式为:G=m·ω
2·R
式中,m表示被治理者的能力;ω表示其工作积极性;R表示二者的心理间隔。
当二力相等时,治理处于稳定状态。
即有: F=K·Q·q/R
2= G=m·ω
2·R
由此可得: ω=[K·Q·q/( m·R
3)]
1/2 此为积极性的计算公式。
即,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目标的一致程度、上司的权力、自身的权力成正比,与个人的能力、心理间隔成反比。对一对具体的上司与下属而言,K、Q、m、 R在一定时期基本上是确定的,则上式可变为:
ω=[K·Q·q/( m·R
3)]
1/2=K0·q
1/2 (K0=[K·Q/( m·R
3)]
1/2)
即积极性与个人所拥有权力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3.积极性与分权模型的实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的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进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化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过往,1986年时***同道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治理,实现治理***化。各方面都要解决这个题目。”